老城“上新”:不同的路径,相通的逻辑-中工网评-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网评

社评

老城“上新”:不同的路径,相通的逻辑

工人日报-中工网评论员 杜鑫
2020-08-19 06:54:56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期待更多的城市在尊重民意、尊重实际、尊重城市发展内在逻辑的基础上,探索出更多“上新”的成功案例,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进一步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归属感、幸福感。

  《工人日报》近日推出的系列报道《“上新了”,老城》,呈现了一个个老城改造、城市创新发展的鲜活案例——重庆巴南服装工业园创新招商方式,完善创新体系,转型为国际生物城;云南呈贡借助高铁、地铁的开通,以及大学城、昆明市行政中心的入驻,“鬼城”变“轨城”,如今成了不夜城;资源枯竭型城市辽宁阜新,在矿坑里建起了赛车道,盘活了废弃土地,带动了餐饮、住宿等产业发展;甘肃八坊十三巷修旧如旧,打造休闲聚落与文化旅游景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一些老城的可持续发展遇到瓶颈,传统产业优势不再,资源面临枯竭,社会服务功能退化等。对此,不少城市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各具特色的老城转型升级的路径和模式,以期突破困境,为老城注入新动能,打造城市新增长极,实现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尽管各地的“上新”路径不同,但是内在逻辑是相通的。

  其一,顺应民心、尊重民意,把市民的需求作为老城改造、城市创新发展的第一需求。比如,云南用地铁将曾经的“鬼城”呈贡与昆明市中心连成一片,完善了交通路网,引来了人流,进而推动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的建设;甘肃改造八坊十三巷,至今还保留着当初征集老城改造方案的1020份社区问卷,昔日“城中村”变身网红打卡地,原住居民致富的路子也随之拓宽。

  这些案例表明,以市民需求作为老城改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可以从源头上确保老城改造的合理性,也是增强市民幸福感的现实需要。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老城改造的得失,最终的裁判员是市民。老城改造做得好,改变的是城区面貌,聚拢的则是人气和人心。

  其二,因城施策,探索符合实际的转型升级路径。比如,重庆服装工业园变身国际生物城,看似“跨界”,实则有着内在逻辑。重庆本就是医药基地,只是产业分布零散、体量小,没有一个主要的聚集地。而入驻企业寥寥的服装工业园恰好提供了一个装“新酒”的“瓶子”;辽宁阜新废弃矿坑弯弯曲曲的运煤作业道,从结构上看就像越野赛车道,在升级改造的建设中,当地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矿坑原貌。

  这些案例表明,老城改造没有统一的模式可以复制。每个城市的历史、底子、面临的问题不尽相同,因地制宜地探索改造路径,该补短板就补短板,该更新就更新,尽最大可能减少折腾和浪费,力求事半功倍。

  再者,科学规划,着眼于可持续发展。比如,重庆不是简单地把医药企业聚集到一起,而是整合上下游资源,提供产业配套,同时完善创新体系,让这些企业能够留下来,并且有更好的发展平台和机会;内蒙古鄂尔多斯康巴什区利用3年多的时间,一次性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后,才按照规划分步实施建筑项目,避免了拥堵、内涝、缺水、断电等各类“城市病”,把城市整体打造成大花园、旅游景区,为城市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动能。

  这些案例表明,老城改造规划的科学性至关重要。改前要有一个完整、统筹的规划,着眼于长远发展;改后要注重运营,增强城市的自我造血能力,提升对“城市病”的免疫能力。这样的“上新”才既有颜值,也有质量。

  当前,我国不少地方城镇化的发展已经从“增量扩张”转变为“存量更新”,很多老城面临着改造或正在进行改造。期待更多的城市在尊重民意、尊重实际、尊重城市发展内在逻辑的基础上,探索出更多“上新”的成功案例,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进一步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归属感、幸福感。

编辑: 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e网评

现场·我在我思

来论·工事工评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