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补贴不能成为被“围猎”的对象-中工网评-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网评

社评

政府补贴不能成为被“围猎”的对象

工人日报-中工网评论员 林琳
2020-09-09 06:55:21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把“围猎”政府补贴的各方一一揪出,看看谁是始作俑者、谁在失职渎职、谁在推波助澜、谁谋取了不正当利益。这样的利益合谋必须土崩瓦解,参与者必须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据9月7日《新华每日电讯》报道,记者在基层采访遇到了怪事——有社区工作者明明没有失业却领取失业证,一年参加两三个职业技能培训,拿到失业培训补贴后,将大部分补贴返还给相关培训机构。有些培训班几十名“失业人员”都是来充数的社区工作者,而培训最重要的任务,是摆好姿势拍“教学照片”。

  为了完成培训任务、领取培训补贴,相关部门、机构和人员竟然如此肆意造假,并且心照不宣,形成默契,相互配合,实在令人震惊和气愤。

  对失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发放相关补贴,对于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意义重大。但从上述报道看来,本该被关照的失业人员恰恰与这些培训、这份补贴全无关系。他们不仅没能参加培训,也没能领到一分钱补贴。

  对政府补贴“群起而攻之”,这有点像“围猎”——原意是四面合围而猎,现在多指诸多行贿者为达到自身目的而对掌权官员展开的种种攻势和诱惑。某种角度上说,在此番骗领失业人员技能培训补贴事件中,相关补贴金正是被“围猎”了——有职能部门和人员为没有失业的人办理了失业证;有人拿着失业证冒充失业者参加培训;有培训机构提供毫无含金量、全理论无实操的培训,“听个热闹、考个过场”;补贴到账后,冒充者拿到“误工费”,“返利”给培训机构,而基层部门“培训任务完成”“政绩又添一笔”……这一通忙乎和分工协作,参与各方各取所需,唯有国家好好的民生政策打了水漂儿。

  去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明确要求,3年共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5000万人次以上。政府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1000亿元,统筹用于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如今看来,这些补贴中有多少真正用在需要培训的人身上、用在规范的技能培训上、真正惠及失业人员,恐怕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原本是提升职业技能、促进就业的好经,怎么就被一些地方和人员念歪了?

  某种角度上说,此番事件暴露出的是基层的一些老毛病、顽疾,比如,工作中总想走捷径、搞变通,甚至欺上瞒下、造假、作秀,不愿踏踏实实干实事,而是认认真真走形式;无视规定,把关不严,层层失守,等等。

  除此之外,把对失业人员的培训作为任务,把培训人次、时长等作为硬指标,层层分解下压到基层,并且与基层官员的政绩挂钩,这样的安排容易给某些人留下可乘之机。如何更加完善相关制度设计,也是当务之急。

  去年12月,人社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下发通知,进一步明确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的使用范围和管理,对包括失业人员在内的就业重点群体及贫困劳动力的培训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通知要求各地要依法加强资金监管,保障专账资金使用安全。对以虚假培训等套取、骗取资金的依法依纪严惩。而媒体曝光的上述培训乱象显然与这一通知要求背道而驰。

  有关部门应该认真调查,把“围猎”政府补贴的各方一一揪出,看看谁是始作俑者、谁在失职渎职、谁在推波助澜、谁谋取了不正当利益。这样的利益合谋必须土崩瓦解,参与者必须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一些地方对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的“围猎”实际上也给诸多地方各种政府补贴的管理提了醒儿,比如新能源汽车补贴、农机补贴、退耕还林种苗补助、各种扶贫项目的补贴等等,近年来都不时被曝光存在被骗取的情况。一些原本政府补贴的“把门人”主动或被动地成了“递钥匙开门的人”,参与或者放任一些人违规吞下补贴钱,这是不能容忍的事情。

  在“六稳”“六保”背景下,职业技能培训之于劳动者、之于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意义无需赘言。培训补贴这块好钢必须用在刀刃上,必须用在办实事、出实效上。不管是制度上还是人员、机制、技术上的漏洞,都应该尽快堵上、堵严。

编辑: 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e网评

现场·我在我思

来论·工事工评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