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中央这两年的禁令的确使不少官员战战兢兢,不敢再受贿,但在个别地方,这种现象没有杜绝,而是以更隐蔽的方式存在。”坐在一家咖啡馆里,杭州建筑行业一家企业主刘成(化名)讲述了他所知的当下最流行的行贿和受贿方式(2月13日《京华时报》)。
这位建筑商曝光的几种行贿方式流行的原因是,让行贿更隐蔽一些,让受贿更安全一些。比如,在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很多与行贿有关的大吃大喝从高档饭店纷纷转移到隐蔽场所,如果说之前会所比较安全,但在治理“会所中的歪风”之后,显然,远离繁华的农家别墅比很多会所更安全。
尽管这几种行贿新方式是否称得上“新”,可能各人看法不同,但在笔者看来,这对今后的反腐工作有一定启示意义:首先,腐败不断“创新”增加反腐成本,对腐败既要“追”更要“堵”。尽管反腐手段不断在创新,但行贿“创新”的步伐似乎快半步。比如,腐败吃喝转移到农家别墅,以往行贿方式是吃饭如今变成洗澡等方式。
当腐败吃喝远离繁华,当豪华洗澡取代请吃饭,显然,不仅行贿的成本增加了,这种成本最终会转嫁给社会,而且,也会增加反腐的成本。比如,腐败吃喝转移到郊外农家别墅,官员在独套房里豪华泡澡,意味着明查暗访的成本必然增加,另外,监督难度的增加也会影响到监督效果。
其次,反腐部门不妨多从行贿者、曝光者处“取经”。既然这些所谓当下最流行的行贿受贿方式被一语道破,反腐部门应该针对行贿受贿的所谓新方法制定专门打击方案,这样,反腐工作就不会被腐败分子甩开。
再者,唯有治本才能防止行贿与受贿“创新”。尽管这些年来被抓的行贿者、受贿者数不胜数,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更多的“老虎”、“苍蝇”现出原形,这是反腐升级的结果。但是也要看到,行贿者、受贿者似乎打不绝、抓不尽,像割韭菜一样,抓了一批腐败分子之后,还有不少腐败分子会冒出来。
其根源就在于我们应对腐败的手段大多是治标,就会出现“腐败在前,反腐在后”的局面。因此,需要用更多治本的方式反腐,比如说,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多向市场放权,健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机制;在决策环节给公众多创造参与空间,加强对公权力决策全过程的监督,在官员升迁程序中多问民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