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李克强的“强”音传递诚意与信心
刘雪松
//www.auribault.com 2016-03-17 来源: 钱江晚报
分享到: 更多

  在昨天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时,李克强总理有一个形象的比喻,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谈到政务公开时说,该公开的应该全部公开,公开是惯例,不公开是例外,尤其是涉及到公众利益的措施。财政预算、收支情况等应该加大公开的力度,要让群众像扫二维码一样,轻轻松松,一览无余。

  其实整场记者会,面对中外记者提出的所有问题,李克强总理的回答,同样具有扫二维码的效果,同样轻轻松松,一览无余。比如开场白中鼓励记者的“单刀直入”;比如面对股市汇市等金融市场问题的“当头炮”,虽然涉及亿万股民一只只竖起来的敏感耳朵,但问题的回答没有半点“脱实向虚”,既巧妙地认可并支持了新上任的证监会主席关于具体问题作出的阐述,又对推进金融的市场化、法治化以及改革和完善政府的监管体系,明确了进一步的态度。在这番表述中,人们可以感受到总理与新任证监会主席关于股市方面的沟通程度,也能感受到此中的信任程度,这对社会直面问题、树立信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李克强答记者问,不论是语言表述,还是阐述理念,新意迭出,俯首可拾。然而新意缘自诚意。比如这句“用减权力的痛,换群众办事的爽”,在痛与爽的形象表述中,人们能够感受到执政者换位思考的体恤,感受到痛定思痛的诚意。因此,人们对于已经减少审批事项三分之一的同时,“下决心再砍掉一批”,便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诚意来自顶层设计者直面问题时的实事求是。在谈到经济形势时,李克强承认,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还会有小幅短期波动;在谈到简政放权时,李克强依据第三方的评估,给这项工作做出了“比较满意”的评价,不是“满意”,更不是“非常满意”,并且主动抖出了存在的“许多问题”;对于确实存在的一些比较严重的过剩产能、以及去产能时出现的工人下岗,对于农业正在进行的结构性调整过程中引起农民因粮食临储价格下降遭受的惨重损失,等等,李克强不回避,不遮掩,有痛说痛,就痛说事,拿出了顶层设计对症下药的具体方案,也提出了通过解决问题所期望达到的目标与效果,从而使得社会能够认清中国改革开放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困难,如同“确实有个别地方发生了养老金发放困难”一样,属于“一地之难,一时之急”。因而人们能够相信,“老有所养,不会、也绝不能是一句空话”;能够相信在去过剩产能的过程中,政府能够做到让“职工饭碗不能丢失,还要争取拿上新饭碗”;能够相信“中国经济不会击穿底线,政府可以稳定经济运行”;能够相信“五险一金”还有调整的空间,政府有能力也有办法做到,“让企业多减轻一点负担,让职工多拿一点现金”;能够相信国家对农业扶持力度不会减、对农民支持力度不会减,能够相信“争取用两年时间使老年人跨省异地住院费用能够直接结算”不会是空头支票,相信合情合理的异地结算问题不再成为群众的痛点。

  真诚、开放、透明,是政府决策展示改革举措的新意和决心的基础。作为顶层设计者,李克强的答记者问,本身就是一个像扫二维码一样轻轻松松的过程,一览无余的过程。诚意在了,新意在了,信心就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发展,需要党和政府,与社会民众一起构建信心。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