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让官员都愧疚的“退二线”亟待重新审视
朱永华
//www.auribault.com 2016-04-07 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 更多

  4月4日,《?望》新闻周刊刊载一篇报道,说在湖南一些地方,近期有些年龄并不算大的“局办委”或乡镇“一把手”、重要班子成员向上级打报告,要求按照地方“公务员50岁以上退居二线,可享受比在职时更高待遇”的政策,自请“早退”,成为“休而不退”的“散吏”。5日的《信息时报》上,即有一位称自己就是这一“散吏”且已经退休的官员发表文章,文中对干部新老交替所普遍采用的“退二线”机制表示感慨和不解的同时,也为自己在八九年退二线期间一边领着在位时的工资待遇,一边享受“尸位素餐”的休闲深表愧疚,甚至认为这样的干部退二线政策,如果说是为了培养年轻干部,那么让已经培养成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年富力强的干部闲置不用,岂不是更大的人才浪费?

  尽管没有媒体公开报道过干部退居二线政策的由来,实际上从很多年前起,为给年轻干部腾位子,让在位年龄超过50岁的基层领导干部“退二线”,就已经成为干部新老交替的所普遍采用的规则。无论这些干部在工作岗位上如何辛劳和贡献突出,只要年龄达到“退二线”且没有可提拔使用的岗位,几乎就“一刀切”的退出原岗位,提拔更年轻的干部取而代之。而为了让这些“50后”干部更愉快的退出岗位,不少地方甚至采取“待遇换位子”的做法,以提高其工资福利标准来吸引“早退”,能够拿着比在位时更高的工资待遇却享受清闲,也正是包括湖南一些地方在内等全国很多地方基层干部纷纷愿意主动“早退”的原因所在。而在国家提出“延迟退休”的大背景下,官员能够反其道而行之的实现“早退”,显然也是极不合理和不公平的。

  其实,对于很多已经或正在“退居二线”的基层领导干部,在完全“尸位素餐”的状态下,并非就有优越感和心安理得,正如这位作者一样,看到自己原来的下属们一个个“白加黑”、“五加二”忙的不可开交,想想别人早九晚五的辛苦打拼,自己什么都不干,却照样拿工资,照样享受一点不少的福利待遇,内心中也会觉得很不踏实和感到愧疚。更会为“政策不让干”而感到惋惜甚至质疑浪费人才。实际上作为机关干部尤其是基层岗位上的领导干部,经过长期磨炼,年过五十才正是经验丰富和年富力强的能干事阶段。无论是在领导岗位上的组织和驾驭能力,还是在一般岗位上的应对经验和智慧,显然都要比“初出茅庐”的年轻干部胜上一筹,即使需要给培养年轻干部“腾位子”,也应当给这些人在保留待遇不变的情况下进行“量才使用”。

  然现实干部的“退居二线”俨然已成了“退休驿站”,尽管不少地方也给这些退二线的干部挂上很多头衔,但实质上却是被干部任用体制“遗忘”的一个群体,更有某些新任领导巴不得让他们“什么都别干”,省的给自己工作“找麻烦”、“设障碍”。正如文中作者所描述的那样,从“退二线”直到完全退休的八九年时间一直是“什么都不干”。而在大批五十多岁“退二线”干部被闲置的同时,国家一方面要重新培养年轻干部,一方面每年又招录大量新公务员予以补充,其造成的财政和人力资源的浪费不仅显而易见,数额更是庞大。而且随着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这样的干部交替机制也明显违背科学和“国情”。

  平心而论,在干部能上能下还没有完全成为常态化的情况下,保留甚至以“待遇换位子”的退二线无疑最能让领导干部接受并“下”下来,但这显然是权宜之计和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和浪费。也折射出干部只能上不能下的观念蒂固和改革干部任用机制的艰难。虽然“退二线”会让一些干部为“尸位素餐”感到愧疚乃至抱怨浪费,然如果像其他职业那样没有行政级别概念各种岗位按需调整,必然会令很多工资待遇和行政级别同时“下来”的官员非但不会感到愧疚,反而会成为破除“退二线”机制最大的阻力和障碍。

  由此可见,在干部能上能下尚存在巨大观念障碍和新老干部交替“腾位”阻力重重的现实面前,采用退二线进行过渡处理也是迫不得已。然现代文明与公平的社会和现代法治政府也不能允许干部只能上不能下现象的长期存在,也已经有不少地方开始在干部能上能下的制度上“破冰”,相信只要通过断腕式改革推动干部能上能下成为常态并彻底消除官本位和特权思维,让干部上下左右均习以为常,这种暴殄各种资源的“退二线”机制或会彻底成为历史。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