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前不久,一朋友跟我聊天时提到她丈夫,说之前她觉得丈夫特“窝囊”:堂堂一个局的一把手,从未用公款请家人吃过一顿饭,节假日出去玩也从不用公车,朋友聚会时也小心谨慎。事实上,朋友的丈夫在工作上是响当当的一把手,做事雷厉风行,工作点子多、办法多,深受干部职工的尊敬。(4月14日中国新闻网)
在单位上受人尊重,到家里竟成了妻子口中的“窝囊”,如此落差的原因,居然是因为这位“大领导”没有用公款请过家里人一顿饭、没有私用过一次公车,小心谨慎、公私分明,却惹来了家人不快,难道廉洁自律反成了一种错责?
其实,不少人何尝没有这类偏见,把公款吃喝、公车旅游等等当做一种“拥权自重”“大权在握”,把这些违纪违规当做合理的“福利”、纵享其间,看似有面子、有底气,实则“雾里看花终隔一层”,忽视了其背后成害。不少官员为了“不窝囊”,为了让家人“看得起”,又何尝不是敢冒不违、占公为私,出门两步要公车、饭局应酬公款填,贪欲逐步膨胀、行为逐渐“任性”,最后“窝囊”的平安无事,“不窝囊”的反倒“进去了”,何其讽刺。
归根结底,“窝囊”的本质,是一种对法纪规章的敬畏,是一种自律自省、独善其身的态度,而并非一些人所言的“怂”。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这就是我们遏制公款吃喝的总思路”。纪律所成,首先在于让人“不敢”,再借以“不能”,实现主动“不想”。从以往暴露出的各种问题来看,从事例中这位“妻子”的怨言来看,“不敢”和“不能”的不足是值得警醒的,说白了,只要有想法、有渠道,指望所有人靠着铁一般的原则和“坚决不腐”的意志来坚持,无异于临渊羡鱼,更别提一些敢于顶风违纪者,还敢于自己创造机会。
“窝囊”何尝不是一种病态认知,可恰恰是对问题习以为常、对原则本末倒置,使得这种不应出现的形象成为了一些官员的负担,甚至有个别抵挡不住诱惑、禁受不住鼓动,原本坚持的“初心”瞬时崩塌,成了追求“面子”的陪葬。须知,有所敬畏终究是好的,朱熹有言,“然敬有甚物,只如畏字相似,不是块然兀坐,耳无闻目无见,全不省事之谓,只收敛身心,整齐纯一,不恁地放纵,便是敬。”在法庭上痛哭流涕时、被查后哀求轻判时、妻离子散茕茕孑立时,哪一个不是真窝囊、哪一个不是真后悔,反倒是原本看不起的清廉者,用自己的敬畏之心构筑了底线基石,愈砌愈高、越站越稳,最终高低易位,无非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讲规矩,不丢人。其实,人生百态,何须计较一时“杂音”,“窝囊”是一方良药,常饮有益身心,不妨就给热衷形象者蹦?一会儿,看那监惩快枪所打的,是落地鸿鹄还是出头燕雀。
谢昱航:不成为贪官到底有多难2012-08-24 |
范子军:在土坯房里办公不“窝囊”2013-08-28 |
李劭强:“按岗分赃”背后的基础秩序崩坏2014-11-19 |
桑林峰:领导干部当立一个“铁家规”2014-12-18 |
平 言:用“关键少数”引领“最大多数”2015-05-21 |
陈广江:没权也被塞钱“温水煮青蛙”的悲剧2015-05-22 |
法思清话:危险的“团团伙伙”2015-09-12 |
法思清话:危险的“团团伙伙”2015-09-12 |
中国网:新版廉政准则应成官员从政底线2010-02-26 |
用良好家风建设助推党风廉政建设2016-01-14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