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马哲课:仅有到课率、抬头率还不行
光明网评论员
//www.auribault.com 2016-05-06 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 更多

  今天(5月6日),中国青年网以《青年教师谈高校马原课:要“到课率”更要“抬头率”》为题,推出了该网为马克思诞辰198周年(5月5日)而特别策划的“您好,马克思!”系列文章中的一篇调查报道。据披露,这篇文章是该网记者“深入在京高校调查了解学生马克思相关课程情况”,“连续旁听了北京多所高校的多节马原课”(《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概论》)后而写成。

  据该网“深入在京高校调查了解学生马克思相关课程情况”的记者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概论》“这一课程的到课率普遍较高,但学生课堂参与度、教师与学生互动度差强人意,个别学生在课堂睡觉、玩手机的情况不容回避”。不过,“也有一部分老师的课堂气氛活跃,教学不局限于课堂,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相关”。这其中就有中国人民大学讲师张晓萌的课堂。据说,“在她的课上,学生们总是欢笑不断。课后学生们又会带着课堂上自己的兴趣点和疑问去进行调查研究”。

  为什么张晓萌的课堂“总是欢笑不断”?张晓萌在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专访时表示,“目前高校马原课的到课率有了保障,在这一基础上还应注重‘抬头率’,90后的学生思想活跃,特别关注中国现实问题,但他们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受到网络文化和不同社会思潮的影响,面对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和思辨精神,‘要慎重区分批评与抹黑之间的差异’,引导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对中国道路的信心”。 为什么“要慎重区分批评与抹黑之间的差异”?因为“一些善意的批评意见”是“受到网络上的文化和不同社会思潮的影响”,这种影响“非常大”,以致“这时候必然会产生一些思想上的困惑”,因此,“这时候一定要尊重和包容他们的观点,让他们充分地表达,表达出去之后,你要针对这些问题对他们进行回答”。

  而回答的前提就是“你要相信这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信仰的,对中国道路也是有坚定信心的,只不过在这个过程当中存在困惑”。这个“相信”,也正是“尊重和包容他们的观点”的基础。张晓萌的课堂技巧在于,“在这种情况下,你的包容能够让他们感受到受尊重,从而愿意与你沟通”。有了沟通,就可以在“沟通的时候,你恰恰可以进行引导,因为我们毕竟在学识上要比他们积累的丰厚一些,知识体系更全面一些,而且我们对道路的理解、对理论的理解、对主义的理解要比他们更深刻一些。所以这个时候才是一个非常好的有效的传达”。

  张晓萌告诉中国青年网的记者,“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课程到课率现在有了保障,但是在到课率的基础上我们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抬头率”。的确,到课率可以用考勤折合分数的办法来提高,但抬头率却没有办法以强制的方式来实现。抬头率——即认真听课的比率,是马哲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否入耳、入脑、入心的直接体现。

  对此,张晓萌十分清楚马哲课面临的挑战:“我们现在是在跟什么争学生的眼球?互联网技术、新媒体时代,大家可以很便捷地接触到网络上非常丰富的知识。”所以,“当你谈论的每个问题学生都可以在网上找到回应的时候,你就必须通过挖掘课堂独特性来赢得他们的眼球”。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马哲课仅有到课率、抬头率还不行,还必须接着追求仰头率。所谓“仰头率”,就是真学、真信、真用的比率。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