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软落实”岂能成避风港
徐文秀
//www.auribault.com 2016-05-20 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一位在基层工作了40多年的“老基层”感叹说,现在层层讲落实、天天讲落实、大会小会讲落实,可上面的精神有的就是不到位、不落地,“看起来很美”,却得不到实惠。这位“老基层”的困惑和苦恼道出了现实中一种值得注意的“软落实”现象。

  “软落实”是表面上的落实,实际上没落实。据说某地广场上,有一个雕塑用三根粗钢管斜向交叉,架着一块“由天而降”的大石头,以“落石”寓意落实。有人辛辣地半开玩笑:巨石被钢管架着,并没有落地,这哪里是落实,分明是落不实嘛。这种“落不实”或“不落地”的落实,正是一种“软落实”。

  从实际中看,一些地方、部门落实的文件似乎都发了,诸如“关于关于的关于”被称为“蛋生蛋”式的文件不少,各种各样的会议也都开了。但有的是跟着上面“照虎画猫”,不结合具体实际,不针对存在的问题,因操作性不强而难落实;有的是开头搞得轰轰烈烈,接下来便松松垮垮,最后成了“烂尾楼”,可谓虎头蛇尾、半途而废;有的是出台的细则、制定的措施和办法听起来挺鼓舞人心,就是跟群众的切身利益不太挂钩,让老百姓缺乏获得感。凡此“软落实”,只开花不结果、好看不好用,如拳头打在棉花堆里,使了劲却够不着力,最终在一片落实声中落空。

  “软落实”有很大的欺骗性,可谓误事而蒙人。“软落实”往往“规定动作”一个不少,“自选动作”一个没有;该有的数据一个不落,评比检查起来一个不缺,但实际效果一点没有。说到底玩的是“假把式”,却造成一种假象,给人感觉似乎很勤恳,甚至很卖力。而落实不下去,似乎是因为任务太重,或困难太多,或条件太差,好像不是没抓而是抓不了,不是没做而是做不好,都是客观原因,而不是主观不努力,让人猛一看挑不出问题、找不出毛病。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只图对上“交差”、不图对下“交待”,这种“软落实”乃是十足的形式主义,是典型的假大空。

  面对“软落实”,追起责任来可能一时不知板子打向谁、怎么打。因而甚至可能成为一些人相互效仿的“模板”,产生出负面的示范效应。然而,这终究不会成为一些人不干事、应付事的“避风港”。只要细心甄别,就很容易识破“软落实”的“假把戏”。尽快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和从政环境,“软落实”者就很难逍遥自在。

  “千招万招,不落实都是虚招”。面对“软落实”,既要该打板子打板子,又要该钉钉子钉钉子,如此才能倒逼抓落实成为一种风气。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