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怎样对待媒体照出官员的“两副脸”
周云龙
//www.auribault.com 2016-07-2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更多

 官员们在记者面前频频“变脸”,不过是为了兑换版面和时段,最终目的则是引起上级领导关注,进一步升迁。

  在很多人眼里,落马官员的法庭陈述、答记者问,远比他在位之时的工作报告、专题讲座精彩。看“贪官心得”,可以发现一些贪官变贪、变坏、变质的时间点,都是升迁无望的时刻。这可能是“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补偿心理使然。然而,那些有望升迁的官员,却也很容易落入另外一种陷阱,在某些用人导向的暗示下,他们往往会产生政绩冲动、宣传冲动。冲动之下,人就会丧失理性,服从于自己的权力欲望。

  某地一位县长,常年在基层一线工作。此人自知年事渐高,升职空间越来越小,于是产生了“此时不搏,更待何时”的想法。本地电视台的新闻,有关他的报道都按照惯例排在第二条,而且他的单条新闻总是比县委书记的篇幅短,这让期待升职的他感到十分不爽。有一次,他实在忍无可忍,打电话到电视台,责问电视台台长,台长很快明白了:这是因为当晚新闻里县长的特写镜头少了,整条新闻的长度短了。据说,这位县长还亲自测算过报道的时间长度,并与县委书记的头条进行了对比分析。

  县长之所以对新闻报道的长度耿耿于怀,是为了给自己升职大造声势。另有一位县级官员更奇葩,明确要求当地媒体,在有关他的报道里不能用“××说”,而只能用“××指出”或“××强调”,他的秘书、办公室主任以及当地媒体负责人,常因为相关报道未达到要求而遭到大骂。

  这是县里的官场,更高层级的官员有时也难以免俗。某地市委书记,新官上任第一周,就特意选择到贫困乡村走访调研。老百姓看到的是书记的亲民形象,可随行的摄影记者却受尽了折腾,拍回照片数百张,书记回来之后亲自挑选,一张张分析了构图、用光等细节,最后没有一张让他满意。自此以后,报社的值班总编辑每天都提心吊胆,生怕接到书记的指示或问责电话。电视台的新闻中心负责人一样诚惶诚恐,每逢书记出席活动,都要派出两组摄像,以免漏拍漏录。

  有意思的是,同样一位市委书记,在面对上级媒体时,却换上了另一副千里逢迎的面孔。他常常会在非工作时段与熟悉的上级媒体朋友联络,一会儿“多谢关心”,一会儿“劳您大驾”,接待时更是百般呵护、倍加恭维。他所“善待”“善用”的媒体,都是对提升他知名度可能有用的报、台、网、号。

  不同级别的媒体就像镜子,常常照出官员们的两副面孔。有的官员在下属媒体面前,是颐指气使的“老爷”,而在上级媒体前,又变成了奴颜婢膝的“仆役”。官员们在记者面前频频“变脸”,不过是为了兑换版面和时段,最终目的则是引起上级领导关注,进一步升迁。

  许多在基层升迁竞争中挣扎的官员,是没有什么尊严可言的。官员是人民公仆,公仆懂得维护自己的尊严,人民群众才会更有尊严,而这离不开公正公开的升迁体系和清正廉明的官场文化。当官员和记者之间能够平等相待,而非相互利用的时候,我们才能说官员和记者都有了自己的尊严。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