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为“一带一路”做好智力支撑
冒大卫
//www.auribault.com 2016-08-01 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只有切实关注、研究真情况、真问题,才能丰富研究的“血肉”,才能真正提高研究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我们的“走出去”才能脚踏实地

  以“一带一路”为抓手,构筑命运共同体、打开合作新格局,正在逐步成为现实。7月26日,“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在京开幕,对于各国媒体而言,这是一次信息互换的盛宴;而对于学界来说,如何进一步夯实“一带一路”的理论基础,为“一带一路”提供更好的智力支撑,同样迫在眉睫。

  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视角看,“一带一路”建设无疑提出了变革可能性。其所涵盖的广袤区域,无论是从地缘政治、经济总量、资源禀赋,还是从军事地位而论,都对世界政治经济局势的发展变化有着重要影响。

  但“变革”并非“重塑”。一方面,“一带一路”所提倡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依然是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强调的商业化原则、市场化机制,对于沿线很多曾疏远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国家和地区而言,首要的不是超越现有的世界经济体系,而是融入这一体系。

  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上,习近平主席表示,“一带一路”不是要替代现有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各国实现发展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因此,正确解读“一带一路”的目标定位,要将立足点放在为新兴国家探索新的双边、多边合作机制上,强调国家间政策协调、信息共享与资源互补的机遇和可能性。

  在对“一带一路”的理论建构过程中,要谨防将它渲染成“马歇尔计划”,扭曲了“互利共赢”的战略初衷,曲解了打造“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长远目标。总的来说,“一带一路”的构想给了中国更多积极承担大国责任的机会,但同时,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迁却不可能是朝夕之功。

  立足国内,在中国经济整体放缓的背景下,各省市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经济意义不言自明。但必须明确的是,作为国家发展大战略,“一带一路”重协调、重平衡,力图弥合东、中、西部的经济差距,而非加速各省市的“锦标赛模式”,甚至使得国家利益地方化。事实上,只有下好全国一盘棋,才有助于加快实现国内互联互通和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从根本上重整国内经济地理格局。而将“一带一路”的筹建解读为“输出中国国内剩余产能”,其实是矮化了战略高度,不利于增进互利互信。

  就“一带一路”理论研究而言,宏观理论的指导不可或缺,但关注具体而微的研究,或许更加重要、急迫。随着《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出台,“一带一路”的基本理论框架已经敲定。接下去的当务之急,是跟进对沿线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安全、舆论等具体问题和细节的研究。理论上说,“一带一路”研究本无禁区,但务实地看,如果市面上都是凌空高蹈的“大研究”,很难说学界给“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真正的“智力支持”。只有切实关注、研究真情况、真问题,才能丰富研究的“血肉”,提高研究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我们的“走出去”才能脚踏实地。

  “一带一路”即将开启横跨亚欧大陆的合作进程,为实现中国梦、推动亚洲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无限可能,为中国道路赢得广泛国际认同的重要契机。但同时,及时发现各种约束性条件,并提出科学可行的破解之道,才能更好地统筹社会各方力量,共同讲好“一带一路”的中国故事。

  (作者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