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抓住中国社会学发展的主脉络
李 强
//www.auribault.com 2016-08-29 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在我国社会学理论探索中,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两个社会学概念。围绕这两大概念的理论思考,构成我国社会学发展的一条主脉络,体现了我国社会学的突出特征。在新形势下推进中国社会学繁荣发展,仍需对社会建设、社会治理作出进一步阐释、探索和创新。

  “社会建设”概念最早由孙中山先生提出,见于他的《建国方略》一书,是作为与心理建设、物质建设并列的三大建设之一提出的,内容较为宽泛。到了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社会建设滞后的问题日益凸显。根据实践需要,社会学工作者对社会建设这个概念作出了新的阐释,赋予其新的涵义,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社会建设的核心内容,并不断深化对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关系的认识,强调应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高度重视并加强社会建设。我国社会学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进行了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推动了中国社会学发展。

  在社会治理方面,党的文件和我国理论界最初使用的是“社会管理”概念,后来总结吸取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使用了“社会治理”概念。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尽管只有一字之差,但这一改变表明我们处理社会问题的思路更加科学,更加注重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更突出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重视激发社会活力,更重视鼓励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社会建设与社会事务处理。

  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这两个概念的发展演进,表明我国的体制改革已经从最初的经济体制改革扩展到全方位改革,突出表现为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采取多方参与互动、合作协商、共建共享的现代治理理念来治理社会。这体现了一种全面、综合、协调的思想。全面、综合、协调正是中国社会学的突出特征,甚至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学的灵魂。

  围绕社会建设、社会治理的理论思考推动了中国社会学本土化。1979年中国社会学学科刚刚复建时,是从学习国外理论起步的,学习了从社会角色、社会互动到社会分层、社会设置的概念体系。但是,用从国外拿来的概念理解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常常有隔靴搔痒、力不从心的感觉。因此,中国社会学界一直在探索中国社会学本土化问题。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都是对中国现代化转型非常重要的概念,而且非常本土化,已经深入人心。围绕社会建设、社会治理的理论思考大大推动了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目前,这两个概念在国际社会学界的影响还不大。对此,中国社会学工作者既要通过定性、定量的实证研究丰富社会建设、社会治理的理论与方法,也要将中国社会建设、社会治理的研究成果介绍到国际上去,让国际学界理解中国人正在进行的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现代化实践。

  围绕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的理论思考,还体现了中国社会学界对于政府、市场、社会三者关系的深入研究。目前,在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中,社会力量最为弱小,社会发育明显不足,社会建设、社会治理明显滞后,而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已经受到社会发育不足的制约。所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特别强调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提出把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为此,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只有协调平衡好政府、市场、社会三者关系,才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社会支撑,更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作者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中国社会学会会长)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