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南方周末刊发年终长篇特稿:十八大以来这四年
//www.auribault.com 2016-12-26 来源: 南方周末
分享到: 更多

“十八大以来这四年”之二:习近平的发展思想

力克经济的“阿喀琉斯之踵”

  2015年7月16日至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吉林调研。这是7月17日,习近平在中国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考察。(新华社记者'X姚大伟'X摄)

  新常态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不要滥用新常态概念,搞出一大堆“新常态”,什么文化新常态、旅游新常态、城市管理新常态等,甚至把一些不好的现象都归入新常态。

  总书记这次就是来看“穷”的,要确保在考察中见群众、听真话、摸实情,绝不允许弄虚作假,并且要求村民有什么说什么,说不上来不要紧,但不能搞“培训”,更不能“导演”。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从正定到厦门、宁德,从福建、浙江到上海,深入基层调研考察一直都是习近平的工作习惯。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四年来,习近平在国内公开报道的考察有50多次,去了29个省市,累计调研时间100多天。

  在习近平看来,“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四年来他每到一处,都会奔赴一线,先去百姓家里、企业、科研院校看看,再与地方主官座谈。

  每一次考察目的不同,关注点也有变化。在河南等地考察时,他作出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战略判断。在广东、江苏、湖北、重庆等经济形势较好的地方考察时,习近平关注“五大发展理念”“四个全面”的落实情况。在贵州、湖南、陕西等地的集中贫困连片区,他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把脉“穷根”出对策。在青海、云南、黑龙江等有绿水青山,却缺乏“金山银山”的地方,习近平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意在推动中国经济转向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

  这四年里,习近平在一次次深入考察中,为中国经济新常态定调子,作规划,出思路,推政策。四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化的特征。经济增速虽变为中高速,但在世界上仍属于高速增长,领跑世界主要经济体,2013-2015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约为26%。

经济发展如长个子,18岁后就慢了下来

  “有人问,新常态是一个好状态还是一个坏状态?这种问法是不科学的。”

  在习近平的五十多次考察中,考察经济发展占了一半以上。

  一个颇有意味的细节是,当下,经济领域的炙手可热的“新常态”,便是习近平2014年5月在河南的一次考察中首次提出来的。当时,习近平说,“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很难说,关于新常态的灵感就是来自这次考察,不过他在各地考察的收获,一定程度上体现在新常态的内涵中。

  习近平在各地调研中,新常态都是一个被反复提及的概念,像在浙江、贵州、吉林、重庆等地考察时,习近平的讲话中都有新常态。这一判断已成为中国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动发展的理论依据。

  新常态是什么?习近平比喻说,“经济发展面临速度换挡节点,如同一个人,10岁至18岁期间个子猛长,18岁之后长个子的速度就慢下来了。在经济发展面临结构调整节点,低端产业产能过剩要集中消化,中高端产业要加快发展,过去生产什么都赚钱、生产多少都能卖出去的情况不存在了。经济发展面临动力转换节点,低成本资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驱动力明显减弱,经济增长需要更多驱动力创新”。

  但是对新常态内涵的理解,依然存在着误区。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就举了几种极端的情况,“有人问,新常态是一个好状态还是一个坏状态?这种问法是不科学的”。他表示,新常态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不要滥用新常态概念,搞出一大堆“新常态”,什么文化新常态、旅游新常态、城市管理新常态等,甚至把一些不好的现象都归入新常态。

  除新常态,在各地考察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一直是习近平关注的重点。在2015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表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2016年5月16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会上特别听取了江苏、重庆、河北以及深圳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情况的汇报。

  之前在几个地方的考察中,习近平都重点考察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河北考察时,习近平选择了号称“钢铁产量世界第一”的唐山,也是供给侧改革中任务压力最大的省市。在与地方主官座谈时,习近平特别提到希望唐山“争取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走在前列”。

  其实,根据中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思路,2016年初,国务院印发《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从2016年开始,用5年时间再压减粗钢产能1亿-1.5亿吨。

  改革面临的阻力不小,仅就钢铁去产能而言,2016年上半年,钢铁去产能达到1300多万吨,只完成了今年4500万吨目标任务的30%左右。而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6月,国内粗钢产量达6947万吨,折合日均产量231.5万吨,甚至超过4月份日均231.4万吨的历史峰值。

  正如习近平所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硬仗”,能否真正对供给侧进行结构性改革,能否真正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考验着各级政府的魄力和决心。

  2016年12月14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际,《人民日报》常例推出长篇记者述评《中国经济新方位》,几乎占了头版下半版。熟悉中国的人都知道,一般在这种版位出现的文章,多是“社论”“任仲平”。可见,文章非常重要,中国经济的新方位值得关注。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