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不是令受众“作茧自缚”,而是在博杂的信息丛林中抽丝剥茧、去芜存菁,这始终是媒体不可或缺的义务,理应成为媒体坚守信念、勇敢担当的积极作为
微信朋友圈被“刷屏”了,可能是个大新闻,也可能只是一场公司年会,这是“圈子”营造的氛围。浏览新闻时,偶尔点开一则内容,不知不觉就开始被源源不断地推送,这是“算法”构造的导向。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但对于接收的个体来说,也可能是被雷同的信息反复轰炸;身处获取资讯空前迅捷的社会环境,视野和心态一定能随之开阔吗?不可一概而论。
浅阅读、碎片化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一种生活状态。用“生活状态”来形容,是因为移动和社交这两个关键词已经成为比比皆是的“场景”,对人们日常行为乃至意识的影响和塑造,犹如水流渗入土壤,改变既无处不在,又润物无声;又好像春蚕作茧,日积月累中,自我形成了一种信息场域。
“信息茧房”的概念即由此而来。由技术驱动的巨量信息使人如同置身海洋,由此造成的选择困难,令受众更容易从自身兴趣出发去取舍,机器算法则强化了这种令受众心理上“更舒服”的选择路径。同时,当大量信息由“圈子”交流,无形中造成的一种趋同性群体压力,也会带来心理上的“沉默螺旋”效应——当个人的意见与其所属群体或周围环境的观念发生背离时,很多人会放弃自己的看法,逐渐变得沉默。虽然这一概念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提出,但在互联网成为主流传播介质的时代,却更有现实意义。
当个体获取信息、交流观点更多从圈子出发,由算法推送,久而久之,就好像将自己包拢在一个个“信息茧房”之中,逐渐窄化且内向,最终的结果也许和技术进步的初衷大相径庭——与信息匮乏时代相比,我们获取信息的范围大幅延展,手段不断丰富,但人们彼此之间、与社会之间的沟通,未见得更为顺畅和有效。由此产生的悖论,也许正体现了技术是把“双刃剑”的特质。
基于开放、共享、包容、创新等理念而被定义的互联网精神,如果孕育了“信息茧房”这样的传播现象,就不能不思考技术与人性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否一定自然达成。如果以用户为中心,内容传递“定制化”,“个人日报”的模式日渐盛行,个体心态和状态却与大众、社会之间呈现分离且彼此孤立的态势,就不能不思考传播平台与媒介责任的关系。个人对信息的认知和判断,应当建构在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之上,并能积极融合互动,技术为社会进步、大众生活带来的红利,才能充分展现正能量的一面。
从这个角度看媒体融合的趋势与模式,不难发现,传统媒体的核心价值实际从未被真正消解。在更深层面上,“传统媒体”不仅代表一种媒体形态,更意味着一种媒体精神、价值取向。
媒体作为时代?望者、社会守望者的职责和角色,在当下尤需强化。公众的媒体素养直接关系着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塑造,这不是凭空而来,更不会随着算法盛行而自然提升。不是令受众“作茧自缚”,而是在博杂的信息丛林中抽丝剥茧、去芜存菁,这始终是媒体不可或缺的义务,理应成为媒体坚守信念、勇敢担当的积极作为。
苏晓晖:中美俄三国如何舒适相处2014-05-26 |
我在我思:让法治成为我们共同的信仰系列谈2014-12-23 |
【乌镇峰会专家谈】携手共建互联共赢的美好...2015-12-18 |
【乌镇峰会专家谈】携手共建互联共赢的美好...2015-12-21 |
中国电影评价机制需要完善2016-01-12 |
黄 锋:多彩中国需要青年公务员的声音2016-01-20 |
让法治阳光照亮网络每一寸空间2016-03-02 |
中国司法在公开中积厚行远2016-03-03 |
创新新闻教育理念 培养全媒型、专家型人才2016-04-08 |
“信息茧房”禁锢了我们的双眼2016-12-02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