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矛盾”从何处来往哪里去-中工网评-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网评

时事

聚焦党的十九大系列评论之五

“新矛盾”从何处来往哪里去

任 新
2017-10-20 13:29:50  来源: 人民网

  10月18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指出:“……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深入准确理解“新矛盾”的重要判断,需要我们从唯物史观认识论出发,抓住现实国情的“变”与“不变”,全面厘清矛盾两个方面的内涵,从而把握?哿ν?牡姆芏贩较颉?/P>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社会运动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所在。1956 年的中共八大指出: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81 年的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在现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再到新时代“新矛盾”的判断,三次表述总体上呈现了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问题意识与导向调整。

  具体来说,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定位依据在于生产力的供给侧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侧间的关系。建国初期一穷二白、百业待兴,恢复国民经济让老百姓“吃得饱”“穿得暖”是中心任务。待到改革开放初期,“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基本建立,从“温饱”奔向“小康”、从“生存”步入“发展”成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目标。如今,中国人均名义GDP已从1955年的150元、1980年的463元逐步跃升至2016年的53974元,同时居民恩格尔系数也从建国初期的“贫困”、改革开放初期的“温饱”逐步降低至2016年的30.1%,距离“富足”标准只有一步之遥,综合国力与生活水平均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劳动生产率及其潜力不可同日而语。于是,从“基本小康”跃向“全面小康”,追求更高水平的发展、更加美好的生活自然成为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这些“非物质”“非文化”的需求同样亟待满足。“新矛盾”的历史与现实依据正在于此。

  由是观之,“变”的是生产能力、体制机制与治理体系,“不变”的是发展蓝图为人民绘就的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据统计,在报告中出现频次最高的热词,“发展”共213次、居首位,“人民”共158次、排第三,充分反映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这是新时代党的理论最根本的出发点、落脚点,是我们化解“不平衡不充分”矛盾、决胜全面小康的智慧之源、力量之源。展望未来,无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还是提供更高的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更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均衡的发展、更健康的体魄、更专业的社会治理水平、更丰富的社会文化活动、更清新的空气、更美丽的中国,都必须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环顾全球,没有哪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一样坦荡荡承认社会客观存在的矛盾与困难,进而正视问题所在、积极寻找出路。英国学者罗思义日前撰文称:西方深陷“新平庸”,中国持续“大发展”,原因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承继这一制度优越性,开拓新时代“人民至上、天下为公”的方略,坚持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三去一降一补”调控,朝着更平衡更充分的共同富裕方向不断奋进,中国人民定能创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东方奇迹”新的历史。

编辑: 柳阳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e网评

现场·我在我思

来论·工事工评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