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前几日,乘坐公交车时被一则公益宣传片所吸引。缓缓流淌的河水、壮丽的山川、静谧的湖泊,让人印象深刻。
对于久居城市的人来说,汽车、高楼、广场早已司空见惯。如果想远离尘世喧嚣回归宁静,不少时候还得寄望于“诗和远方”。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在各方的努力下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党的十九大更是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位置,报告中诸如“千年大计”“和谐共生”“美丽”这样的表述,让人眼前一亮。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十九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升为“千年大计”,令人振奋。5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然而,生态环境保护依然任重道远。改革开放近40年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让环境受压不小。缓解这一压力绝非一朝一夕之役,而是需要百年甚至千年的坚守和努力,是谓“千年大计”。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国微生物学家玛葛莉丝深信,共生是生物演化的机制,“大自然的本性就厌恶任何生物独占世界的现象,所以地球上绝对不会有单独存在的生物”。这个规律也适用于人类。尽管在莎翁笔下,“人是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可以凌驾于自然和其他物种之上。求同存异、和谐共生才是建构人与自然关系的不二之举。
“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到美丽,映入我们脑海的常常是一条河、一朵花这样的具象描述,而十九大报告将之提升至国家层面。美丽是生态文明的体现和目标,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并驾齐驱,格局更大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又升华了。
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浙江,青山含笑,绿水含情。在人多地少、自然条件先天不足的情况下,如果盲目发展经济,不惜打破自然原本的规律,不仅破坏山河原本之美,还将给后代带来沉重的负担。对此,浙江有着清醒的认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成为共识。
“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一个“还”字,意蕴深长。从对大自然的利用、索取和征服,到还大自然以其本来面貌,变换之间凸显尊重客观规律的可贵回归。传统中国讲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因此,人的所为应顺乎自然规律,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进入新时代,美丽让中国的底色更加厚实鲜亮。中国共产党认真倾听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诉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高的位置,彰显着大智慧和前瞻性。
冯海燕:蝴蝶节?蝴蝶劫?2014-05-27 |
秦 豫:业主救保安,真诚敲开爱心门2014-08-01 |
邹 松:在印度看“动物之都”2014-09-03 |
陈 来:充分认识中华独特价值观2015-03-04 |
石 南:建设生态文明,坐言何如起行2015-03-27 |
郑海鸥:让遗产与生活相互供养2015-05-21 |
以生命共同体理念保护山水林田湖2016-01-08 |
禁用抗菌洗浴品是为了和谐共生2016-09-07 |
寻找传统文化的“打开方式”2017-06-14 |
寻找传统文化的“打开方式”2017-06-14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