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浆王子”高调“被帮扶”,出狱变“出道”?-中工评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评论

时事

“豆浆王子”高调“被帮扶”,出狱变“出道”?

叶日者
2020-06-11 13:08:56  来源: 人民网

  6月8日,一场打着“爱心帮扶活动”旗号,以《豆浆王子回家》为主题的记者招待会在广西南宁举办。记者会的主角,是因猥亵儿童被判刑4年的刑满释放人员蒙某。

  据媒体公开报道,蒙某此前因衣着奇特、举止怪异、言行出格等特点活跃于南宁街头、夜场及本地论坛,并以“豆浆王子”的网名被当地人所熟知,成为早期“网红”。2016年8月,其在南宁以“给糖吃”的方式诱骗一年仅6岁的女童实施猥亵。被公安机关抓获后,蒙某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并交代了此前实施的多起猥亵女童行为,因而获刑。

  因实施“儿童性犯罪”入狱,释放后不久又高调举办记者会,引发社会热议。综观各类评论,反对者众而支持者寡。之所以会有这样“一边倒”的舆论,在于这个以“帮扶”名义召开的记者会,在众人眼中,似乎上演的是一出“出道”的把戏,蒙某还在现场来了一段舞蹈,挑战了社会大众的良知和道德情感,是在隐善扬恶,是在混淆是非。

  在此事件中,社会大众并非对蒙某作为刑满释放人员回归社会表达拒绝和排斥,大家关心的是:为什么选择帮扶蒙某而不是其他更困难的刑释人员?为什么要以“爱心帮扶活动”的名义召开记者会?这样做是否考虑过被侵害女孩及其家属的感情?是否考虑过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活动策划方“帮扶他是因为他的邻居求助”“希望用行动去感染他心灵深处的那个善点”“纯公益,没有参杂任何商业的东西”的回应,显然不能令大众信服。

  移动互联网时代,流量是收益的基础。作为一个入狱前已是“网红”的刑满释放人员,通过一场“作秀”式的发布会,曾经的“豆浆王子”重新走入了大众的视野,这哪是回家,分明是“出道”。这忽略了社会大众的道德良知。

  说到底,这是一场基于牟利动机,利用存在流量基础的、有猥亵儿童前科的刑满释放人员进行表演宣传的,破坏社会公序良俗的商业活动。蒙某本人,有意或无意走上了这场闹剧的前台,但策划并实施这场活动的组织或者个人难辞其咎。

  这虽是一个偶发事件,但也反映出我国在针对涉“儿童性犯罪”人员回归社会时的政策存在改进空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参考国外经验,适时探索建立专门的涉“儿童性犯罪”刑满释放人员监督与预警机制,显得必要且紧迫。例如美英等国针对性侵犯的信息登记系统,一旦有相关劣迹,短则五年,长则终身,犯罪人信息都会记录在册供社会公开查阅。

  刑罚执行的完成,并不代表司法工作的中止。“法律不应该是冷冰冰的,司法工作也是做群众工作。一纸判决,或许能够给当事人正义,却不一定能解开当事人的‘心结’”,‘心结’没有解开,案件也就没有真正了结。”猥亵儿童罪的刑满释放人员回归社会,需要犯罪者的深刻忏悔与主动作为,尽最大可能降低犯罪影响,取得被害人及其家属的谅解;也需要司法、民政等专门机关的监督引导,社会大众的共同参与。这一系统工程,需要参与者们一道“慎终如始,止于至善”。

  从本次事件中大众的反应来看,全社会的道德和法治观念在不断进步,这凸显出近年我国法治教育和建设的成果。同时,也应当注意到,在司法实践中,上级管理机关要加强对参与刑满释放人员帮教的社会组织的监督和引导。对于那些出于不良动机,以帮扶之名,行炒作之实,伤害人民群众道德感情的行为,应进行严厉谴责,并依法追究相应主体责任。

编辑: 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人物

一周看点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