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好淮河文化的当代价值-中工理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 时政 评论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企业 工会 维权 就业 论坛 博客 理论 人物 网视 图画 体育 汽车 文化 书画 教育 读书 娱乐 旅游 绿色 城建 社区 打工
RSS

理论

幻灯片

弘扬好淮河文化的当代价值

虞爱华
2020-01-02 07:20:21  来源: 光明日报

  3.兼收并蓄的开放文化

  淮河流域既是中国地理的南北分界线,又是开放包容的文化大熔炉。早在先秦时期,淮河流域就创造了中华文明史上学术纵横、群星璀璨的高峰,黄河中下游、中原地区和长江中下游的各类文化于此交流交锋交融,汝颍奇士、谯沛俊彦、邹鲁儒士、临涣文章、涡淮道家各展其长,管、老、孔、墨、庄、孟的思想光照千古,构筑了中华的“文化中原”,推动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盛景。历史充分证明: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让开放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弘扬兼收并蓄的开放文化,就是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继续保持海纳百川的胸襟,善于学习借鉴、博采众长,持续推进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以此引领创新、倒逼改革、催生动能、促进合作,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4.敢为人先的改革文化

  被誉为“华夏第一相”的管仲,先于商鞅300多年启动行政、经济、军事等系统变革,使得齐国综合实力迅猛提升,一跃成为春秋强国。管仲变法极大地推动了思想解放,其“治国常富,而乱国必贫”“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等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使得敢于改革、勇于创新成为淮河文化的重要特质。“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淮南子》阐述的改革理念,正是淮河人民改革精神的一贯体现。特别是41年前,淮河之滨的凤阳小岗村,以“大包干”的创举冲破思想桎梏,唤醒沉睡已久的大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开创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先河。

  弘扬敢为人先的改革文化,就是要勇于突破传统的主观偏见和利益固化的藩篱,敢于“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敢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争当击楫中流的改革先锋。前进道路从来不是一片坦途,我们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越是面对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大考验,越是要敢于战风险、涉险滩、动奶酪、打硬仗,不移担当之志、不惧刀刃之痛、不停改革之步、不舍尺寸之功、不容虚晃之人,坚定不移将改革进行到底。

  5.公平正义的法治文化

  淮河流域的思想家、政治家很早就主张为政以德、治世以法、礼法相依、德主刑辅,积淀了丰富的法治思想。历史上,皋陶首开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先河,强调“惟刑之恤”“临下以简,御众以宽”,倡导严以用权、公平公正、刑罪相当,为实施德政提供有力保障。在淮河文化的有关著述中,法治思想屡见不鲜,为今天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有益借鉴。

  弘扬公平正义的法治文化,就是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及时总结、提炼、推广基层创造出的行之有效的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手段,并将成熟的经验和做法上升为制度、转化为法律,进一步推动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坚持以法律为准绳、以道德为基石,强化他律和自律结合、道德教化和法治手段兼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让道德和法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6.顾全大局的奉献文化

  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开始,泱泱淮水一直生动讲述着淮河儿女“顾大局、保大家”的奉献精神。以安徽为例,新中国成立以来,“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一闸千钧,多次分洪保障淮河中下游安全,锻造了感人肺腑、令人景仰的王家坝精神。为拦蓄大别山区洪水,兴修佛子岭、梅山、磨子潭、响洪甸、龙河口五大水库,以此为主水源,建成灌溉1000万亩的特大型淠史杭灌区,几十万群众抛家舍业、迁徙他乡,为淮河治理作出了巨大牺牲。

  弘扬顾全大局的奉献文化,就是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此作为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敢于担当作为、勇于奉献牺牲,不搞“急就章”“一刀切”,做到服从服务于发展大局不错位、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缺位,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树立全面、整体的观念,坚持在全局中定位、在大局下行动,克服单打一思想,防止畸轻畸重、顾此失彼,切实拧成一股绳、下好一盘棋,形成同心扎实苦干、合力攻坚克难的生动局面,为中原经济的发展,为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不懈奋斗。

  (作者:虞爱华,系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本文系作者在首届淮河文化论坛上的讲话摘要)

1 2 共2页

编辑: 迟语洋

书库

工运

  • 凝聚职工力量 建设幸福西宁

    新时代赋予工人阶级新使命,新征程呼唤工会组织新作为。西宁市总工会在西宁市委的坚强领导和青海省总工会的精心指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履职尽责、担当作为,以不等不靠和只争朝夕的精神,以更大的闯劲、干劲和实劲,一张蓝图绘到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努力推动新时代西宁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取得新发展、实现新跨越、开创新局面,团结动员全市广大职工为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和建设新时代现代化高原美丽幸福西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创新社会治理制度,必须把握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作出了创新性的制度安排,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完善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

  • 有效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要以新观念、新格局引领,始终胸怀“两个大局”,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 对标职业道德准则做合格新闻工作者

    日前,新修订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向社会公布,准则共7条31款,明确提出新闻工作者要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坚持改进创新等方面下功夫,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做政治坚定、引领时代、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访谈

文献

  • 周恩来与南方局干部教育

    从1939年开始,周恩来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红岩开展了8年工作。在这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时期,周恩来特别重视干部教育工作,其间举办了党员干部训练班开展党性教育,干部在红岩村的学习蔚然成风。

  • 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

    一、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三、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十、西藏发展进入新时代201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按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六十年一甲子,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六十年前的民主改革,对西藏地方和西藏各族人民而言,是一次新生,意义非同寻常。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