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国的发展优势转化为国际话语优势-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RSS

理论

幻灯片

把中国的发展优势转化为国际话语优势

张占斌
2020-05-25 08:08:42  来源: 学习时报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从一个积贫积弱、百废待兴的国家,一跃成为国内生产总值和综合国力均居世界前列的社会主义大国。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占世界的比重大幅提高,居世界的位次不断前移,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占世界的比重进一步提升,脱贫攻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际竞争压力不断加大,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党带领人民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住了各种重大挑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对国际社会的贡献越来越大,深刻改变了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国之发展,无疑是21世纪全球最有影响力的重大历史事件。
  然而,在国际话语论场,从我国发展创造的业绩来看,中国还存在着明显的“话语赤字”。以至于有一些外国人,从来也没有到过中国,根本不了解中国的发展和变化,甚至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认识水平上。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呼唤中国话语的崛起。中国话语在国际舞台的自立自强,事关中国道路自信和文化主权,事关中国人民的尊严和责任。这就要求我们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切实扭转在国际上“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近年来,此项工作已有开展,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和努力,有不少起色。彻底扭转“西话主导、西强我弱”的态势,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就要把中国的发展优势转化为国际话语优势。
  第一,高度重视加强世界性议题的设置。一般说来,谁设置国际议题,谁就能主导国际议程。目前,我国学界在国际上成功设置并引起世界性讨论的议题有“一带一路”、亚投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总的看还比较少。当前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很多,环境、民生、贫富、分配、经济、改革、开放、反腐败、反贫困等,我国都有成功实践。比如,我国创造了世界最伟大的反贫困奇迹,但还没有转化为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反贫困理论。我国学界应强化世界议题设置,吸引国际学术界共同参与讨论,引领世界范围内的学术大讨论。比如,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就是一个重要的话题。近年来,国家社科基金已经设立了一些相关重大项目,鼓励各学科专题研究世界性议题设置与提升国际话语权问题。这些工作还可以再加强。
  第二,积极主导引领“涉中”的议题。在国际话语舞台“涉中”的议题非常多,但这些议题实际上大都是西方主导,总体上还处于“阐释中国”的阶段,还没有进入到“中国阐释”阶段。存在着西方某些国家故意放火抹黑中国、我们被动灭火的局面。主导“涉中”议题,内容、标准、规则应该更多的由中国提供,是非对错应该听取中国意见,国际话语场应该有中国声音。主导“涉中”议题,关键是积极介入、提前介入,主动谋划,特别要加强在国际规范规制体系中设置议题的能力。有关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智库等研究机构统筹协调,精准开展国际“涉中”舆情研判,分类作好战略谋划和应对。
  第三,提升对外交流的理论和学术含量。推动中国理论和学术走出去,光靠正规的新闻发布、官方的介绍是远远不够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著名专家出访,要尽可能在当地主流媒体发表署名文章,到所在国议会、大学等机构演讲,发出高质量的中国声音,这方面有新进展,但还可以再加强。组织、集中力量编写面向海外、多语种的“中国道路”等理论学术权威出版物,提炼易为国际社会理解和接受的标识性概念、选择容易产生共鸣的故事。鼓励我国大学、科研机构与国外大学等共建国际性学术组织,以及中国研究院、海外中国学术研究中心等,培养真正的中国问题专家。加强国内外智库合作交流,在审批、经费和时间等方面给予更大政策支持。
  第四,增强中国话语的亲和力和公信力。过去我们做过这些方面的努力,但还不够。要改变一厢情愿或自说自话,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针对不同受众,追寻共同之处,尊重当地文化,引发情感共鸣。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传媒集团和社会组织,探索语言学习和教育传播的新形式,注重用新媒体拓展话语传播和覆盖领域,把中国制度的优势转变为话语的底气,把中国发展的优势转变为话语的优势,在增强发声效能基础上下苦功夫,实实在在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编辑: 迟语洋

书库

工运

  • 【前沿观察】规范企业数字化管理 保障劳动者权益

    对企业管理数字化之后导致劳动者电子证据搜集、保管困难,可能侵害劳动者权益的问题,劳动立法应该规定相应的措施来平衡。

  • 【工作研究】发挥工会在脱贫攻坚中的优势和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工会紧扣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狠抓重点工作落实,加强对职工思想政治引领,不断夯实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组织职工开展“凝心聚力决胜小康”行动,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加强维权服务,积极为职工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帮助职工解决工作和生活上遇到的问题,把职工之家和“娘家人”的称号做得名副其实。

  • 【热点思考】以云端劳动教育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

    今年的高校毕业生面临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在拓宽就业渠道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其开展劳动教育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必要之举。

  • 激励职工群众在平凡岗位上续写辉煌

    习近平总书记给郑州圆方集团职工的回信,勉励广大职工弘扬劳动精神,克服艰难险阻,在平凡岗位上续写不平凡的业绩,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的劳动观。我们在学习领会贯彻落实中,要把握好三个关键词,激励广大职工群众在平凡岗位上通过劳动书写闪亮人生。

访谈

文献

  • “习惯重于方法”

    胡适强调读书治学须养成“勤、谨、和、缓”的良好习惯。

  • “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始终重视调查研究,并带头积极践行。如今,我们已步入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党员干部很有必要把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传承好、发扬好。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