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老手艺,如何化为脱贫新动力-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理论

幻灯片

非遗老手艺,如何化为脱贫新动力

2020-06-12 07:53:54  来源: 光明日报

 2.变“输血式”帮扶为“造血式”发展

  光明智库:非遗发展不能仅靠“输血式”投入,更要增加“造血式”收入。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在促就业、增收入方面发挥了哪些作用?

  刘魁立: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各地区创造了大量有效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培育扶贫对象本身的造血机能。过去有很多关于手艺的民间谚语,如“无艺如贫”“手艺是活宝,走遍天下饿不倒”“学艺终身福,是艺不亏人”等。非遗扶贫,是让贫困人口掌握非遗技艺,并且以艺致富。而这些非遗技艺,是他们以往就了解的、熟悉的,或者是曾经从事过的,所以做起来相对容易,能够很快见效。我知道有很多非常成功的实例,比如非遗能人带领农户加入合作社的形式,在很多地方取得了很好成绩,有效改变了一些农村的面貌。

 陈岸瑛: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是继传统工艺工作站之后的又一传统工艺振兴举措,响应了决胜脱贫攻坚的国家号召。工坊通过开展手工技能培训和产品设计研发,为困难群众带来订单,为留守妇女创造居家就业机会,同时壮大了非遗传承人队伍。

  不少传统工艺在走向复兴的过程中,面临产能低、劳动力不足的问题,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一方面可以起到扶贫、扶志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为非遗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还可以增进民族团结。

杨昌芹:作为赤水竹编传承人,我在家乡镇上成立了一个集生产、销售、加工、培训为一体的产学研基地,面对面把竹编技艺教给本地农民。农民学会了技艺,产出了商品,带动了就业,增加了收入,实现了脱贫致富。非遗产业不需要听起来“高大上”,只要深挖传统、有所创新,打破“千篇一律”的禁锢,打造出“小而精”的特色,就能具备市场竞争力,成为带动乡村造血、实现脱贫攻坚,乃至支撑乡村振兴的产业。我想,“授之以渔”的方式远比“授之以鱼”的方式好,比直接给贫困户金钱更有意义。

3.非遗“老物件”,创新焕光彩

  光明智库:非遗要想长足发展,不能做孤芳自赏的“老物件”,而是要与时俱进,融入数字化大潮。在成为文旅消费“新秀”的过程中,如何在传承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生产营销渠道等环节下功夫?

  陈岸瑛:随着国民教育的普及和提升,非遗传承人的学历普遍越来越高。年轻的传承人大部分读过大学,有的还是研究生毕业。培养传承人应着眼于年轻人。一些技艺和业务熟练、文化素质高、有上进心的年轻人在短短一两年内脱颖而出,成为非遗传承发展的中坚力量,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

  就传统工艺领域而言,不少传统工艺企业近年来发展势头向好,不仅设计研发出走进现代生活的传统工艺产品,而且开始挖掘产品之外的价值,将工艺背后的无形文化价值转化为品牌价值。传统工艺企业一旦拥有了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品牌价值,就能与旅游、教育、家居、服装等行业跨界合作,产生品牌衍生价值。

  在跨界合作的过程中,小批量手工生产有机会与大的产业对接,产生批量的产品和服务,如非遗体验课、非遗特色游、旅游纪念品等。一些小而美的传统工艺企业,完全可以通过与其他行业跨界合作形成更大的产业规模,使更多人受益。

刘魁立:非遗是历史的积淀,但更重要的是,它是活跃在现实当中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我们珍视这份遗产,尊重和保护这份遗产,感恩它给生活带来的宝贵滋养。有些门类的非遗表现形式,例如传统习俗、节庆活动等,是大家共同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是传承人。有些门类的非遗,其传承主体并非整个社会全体成员,而是有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承人。其他社会成员通过非遗活动的物质化成品,来欣赏和享用这份遗产的恩惠。这些成品随时代而演进,其内涵自然也会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淘洗、琢磨、演进、发展。传承是在保护非遗基质真实性的原则下进行的,但不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的。如果不回应现实需求,不顺应今天的生活,这份遗产就会僵死。通过正规教育培养传承人,通过旅游、电商等方式传播非遗,是必要的和有效的。

杨昌芹:让“老物件”有新活力,关键是要让传统技艺和现代审美习惯结合在一起。在非遗不“变味”的前提下,优化产品设计,促进产销对接,寻求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点,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到非遗传承队伍中来。手艺人不仅要会手艺,还要会设计,这一点很关键。我们希望跟一些高校对接,通过他们的设计课程来培训传承人。非遗虽是传统的,但我觉得必须融入现代设计,才能开发出更多适合现代生活需求的产品。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们销往国外的产品受到很大影响,我准备试水网络直播带货,把竹编更好地推广出去。

4.以文化滋养激发志气、培植自信

  光明智库:近几年,非遗保护被不少地区写入村规民约,这对乡村治理有何影响?通过非遗产业发展传递文化滋养,有何深远意义?

  刘魁立:村规民约是我国农村传统的自治方式。现在很多乡村重新订立村规民约,这是很好的现象。在任何一个社会群体中生活,如果没有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各行其是、矛盾不断,这种生活是难以维持的。村规民约中所倡导的尊重和适应自然、维护群体的互助合作与和谐关系、提升道德面貌等内容,在诸多非遗蕴含的理念中都有所体现,对于构建良好的乡村治理秩序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繁荣农村经济、推进农村共同富裕有着积极效果。

  非遗扶贫改善了贫困家庭的生活水平,更提升了他们的自信心。我曾经和边远山区的汉族,以及海南岛的黎族同胞、黔东南的侗族同胞、云南的傣族同胞交谈过,他们不约而同地说,以前过穷日子的时候,生活没指望,情绪沮丧。自从有了编织、刺绣、陶艺等非遗手艺,生活改善了,家里也有了笑声。非遗传承实践活动的增多,不仅让人们体验到共同秉承的传统习俗,还让人们感受到文化的多样性在不断丰富,人类创造力的源泉在不断奔涌,这对培育文化自信意义深远。

陈岸瑛:不少社会学家在调研中发现,伴随现代化、城市化发展,乡村的空心、空巢现象严重,一些乡村和城乡接合部沦为文化道德的真空地带。近20年来,情况逐渐好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乡村不再是城市的对立面,而是成为城市人向往的世外桃源。不过,仅仅有优美的自然风光、便捷的交通和舒适的度假村,还不能说是乡村的完全复兴。乡村复兴,还需要有家、有业、有人气、有文化。

  近年来,非遗保护被不少地方写入村规民约,这对于乡村治理、复兴乡村文化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乡村非遗是乡民生产、生活、信仰和娱乐方式的活态遗存,申报和保护乡村非遗项目,是复兴乡村文化的关键所在。非遗与旅游融合、传统工艺振兴带来的乡村新业态,还能为村民居家就业、吸引大学生返乡创业创造条件。

  只有百业兴盛,村里的人气才能旺。云南鹤庆新华村是手艺兴乡的一个典范,那里山清水秀、民风淳厚,家家户户都以银铜器制作为业;那里的村民见多识广,心胸开阔,有一种深入骨髓的文化自信。在新疆哈密,传统工艺工作站和扶贫工坊为成百上千的维吾尔族家庭带来了订单和发自心底的幸福感;复兴民族手工艺所创造的不仅是物质财富,更是精神财富。

杨昌芹:赤水竹编已经成了赤水的文化符号之一,来我们这里旅游的人,都会买几个竹编带回去。通过这种方式,非遗得到了更广泛的弘扬。我想,非遗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会成为未来乡村振兴的灵魂,让整个乡村都更有精气神。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李晓、张玉玲、王斯敏、蒋新军、刘嘉丽)

1 2 共2页

编辑: 迟语洋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 赵振川:西北是根 长安是魂

    时代和火车一样,滚滚向前,赵振川从来不是一个抓着过去不放的人,但当回忆故去的那些人和事的时候,他能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来处。

  • 陈康白:科技报国 时代担当

    作为北京理工大学前身延安自然科学院的主要筹建者,陈康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曾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是我国科技教育事业的老专家、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

  • 爱智求真与现实关怀的高度统一

    陶德麟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教学,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