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贫穷真正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理论

幻灯片

摆脱贫穷真正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

——重温邓小平《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

周栋
2020-09-23 14:40:45  来源: 学习时报

  《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是1987年4月26日邓小平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理什特劳加尔时谈话的一部分,收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在这篇谈话中,邓小平明确指出,1978年以来,中国的发展实际告诉我们,我们必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就是摆脱贫穷,而摆脱贫穷是真正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特点。同时,邓小平还深入阐述了摆脱贫穷的具体方法和光明前景,为摆脱贫穷提供了战略部署和信心,对于中国全面摆脱贫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搞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的实际

  总结经验教训才能真正把握基本问题。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一九七八年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现行的方针政策。这八年多,我们的事情干得比较好。过去耽误太多,……不过教训总结起来很有益处。现在的方针政策,就是对‘文化大革命’进行总结的结果。最根本的一条经验教训,就是要弄清什么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怎样搞社会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科学地总结经验教训,概括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真正抓住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和前提。

  总结经验、提出问题就是为了解决问题。针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邓小平明确提出,“搞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的实际”,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在之后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确立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仅强调了中国要坚持社会主义,而且明确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要体现“中国特色”,这是根据中国实际提出的“中国方案”,既符合中国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也为中国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提出了具体思路。

  摆脱贫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任务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摆脱贫穷是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邓小平通过科学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建设经历,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应有的状态。他指出,由于1978年以前,我们“固守成规,关起门来搞建设”,“导致的结果不好”,“很长时间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的状态,人民的生活还是贫困”,而“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并不意味着要贫穷的社会主义,富裕的社会主义才是我们必须要实现的,才是符合人民需要的社会主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邓小平指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他指出,我们当前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是“不够格”的,中国要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改变闭关自守的状态,必须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我们“制定了开放和改革的政策”。这是结合中国实际找寻到的有效对策,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邓小平同时强调,“短期内要摆脱贫困落后状态很不容易”,只有长期坚持改革和开放,既“对内开放”,又“对外开放”;既坚持农村改革,又进行城市改革;才能“收到成效”,从而真正解决城市和农村的贫困落后状态,即真正摆脱贫穷。这才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和科学建设社会主义。

  摆脱贫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真正体现

  要真正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关键在于“摆脱贫穷”。邓小平指出,到21世纪中叶,当我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时,就意味着我们“完成了一项非常艰巨的、很不容易的任务”,而这“是真正对人类作出了贡献”,也“就更加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到那时,我们将能够用事实“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但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首先必须摆脱贫穷”。只有摆脱贫穷,才能进入实现21世纪中叶发展目标的关键阶段;只有完全彻底摆脱贫穷,才能为实现21世纪中叶发展目标奠定基础;只有迅速高效地摆脱贫穷,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完全可以以更短的时间、更高的效率、更好的效果解决人民的生活问题,并真正实现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从而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要摆脱贫穷必须提出科学的发展目标和战略。邓小平指出,我们要把“整个工作的重点转到建设四个现代化上来,把建设四个现代化作为几十年的奋斗目标”。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把目标定得不切实际,也不能把时间定得太短”。他说:“总的来说,我们确定的目标不高。从一九八一年开始到本世纪末,花二十年的时间,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就是年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八百到一千美元。在这个基础上,再花五十年的时间,再翻两番,达到人均四千美元。”这就明确了我国的发展战略步骤。后来,在党的十三大上以“三步走”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之后,我国便开始按照这一战略安排搞建设,并不断实现其阶段性发展目标。这一战略部署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为实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提供了科学规划和现实道路,为完全摆脱贫穷奠定了基础。

  对于摆脱贫穷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邓小平充满信心。他指出,“现在我们正在向这个路上走”。20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成就和总体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已经完成了第一步战略目标,并且证明了邓小平的高瞻远瞩。在《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这篇谈话的最后,邓小平坚定地指出,“下一步五十年的任务更艰巨,相信我们的目标也能够达到”。这是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是实现脱贫以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信心,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目标的信心。

  在当前即将打赢脱贫攻坚战、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我们重温邓小平这篇重要谈话,重新学习思考邓小平关于摆脱贫穷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论述,既有理论价值又有现实意义。

编辑: 迟语洋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