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学悟战略思维-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理论

幻灯片

以史为鉴学悟战略思维

刘宏飞 付晓蕾
2020-11-04 08:15:59  来源: 解放军报

  战略思维是从全局高度认知客观事物的高级思维形式,是思考谋划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增强战略思维,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做好工作至关重要。习主席强调:“全党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提高战略思维能力途径很多,从历史故事中学悟无疑是有效的途径方法。

  战略决策事关全局安危,不可稍有轻视。习主席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有的领导干部没有深刻认识到战略问题的重要性,认为只要扎实做好眼前小事,就能积小胜为大胜。殊不知,这种积小胜为大胜的方法须以战略正确为前提。一旦战略决策上出现偏差,多少战术上的成功也是无法补救的。战国后期发生的“赵取上党”事件就是前车之鉴。公元前262年,秦国围攻上党势在必得。韩国的上党太守冯亭见已无胜机,又不想便宜秦国,就主动把上党献给赵国。客观分析,赵孝成王决定虎口夺食取上党也并非昏聩之举,但其错就错在没有认识到这是个战略问题,而仅当成战术问题处理。赵国既没有全国动员凝聚力量,也没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在与秦国为争夺上党而发生的长平之战中大败,赵国自此一蹶不振。

  战略判断对象通常矛盾纷杂,须善抓主要矛盾。抓主要矛盾是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战略问题具有复杂性,如果决策者不能从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找出主要矛盾,就很容易误判形势。战国中后期发生的“秦伐蜀”事件就很有启示意义。《战国策·秦策》中描述了这次战略决策过程。张仪主张征伐韩国,这不仅可夺占一些土地,更可“临二周”“据九鼎”,进而“挟天子以令天下”,而蜀国只是“戎狄之辈”,夺之并无大益;司马错却主张征伐蜀国,认为这可以获得蜀国大量土地、财富和人口,而攻打韩国,挟持周天子风险太大,容易劳而无功。在判断主要矛盾问题上,张仪认为战争争的是“名分大义”,“挟天子以令天下”更有价值;而司马错认为战争是硬实力的较量,土地、人民和财富更有价值。事实最终证明,司马错是正确的,秦伐蜀的成功直接奠定了其一统天下的胜势地位。

  战略谋划必须应势而为,切莫凭主观意志。战略谋划具有较强的主观导向性,但必须符合客观情势才有可行性。因为客观情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战略谋划须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切不可逆势强行。有的领导干部过分相信决心、态度等主观意志的重要性,这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有违历史经验教训。战国前期发生的“魏伐中山”故事很有镜鉴价值。公元前408年,雄心勃勃的魏文侯开始征伐并不接壤的中山国,虽然魏国兵强马壮实力明显占优,经三年艰辛攻取了中山国,但20年后中山国还是趁机脱离了魏国的控制。反思“魏伐中山”故事,本身就是逆势而为,既无地利之优,也无人和之势。对比之下,“秦伐蜀”就是应势而谋的正面案例。当时机不成熟时,积极稳妥的做法就是韬光养晦、静待时机。一旦时机成熟,则果断一击,力求全胜;否则“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迎,反受其殃”。

  战略成效需要长期经营,必须保持战略定力。战略是管全局和长远的,所以其见效通常需要较长周期。这要求领导者应保持战略定力,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张蓝图干到底,否则就干不成大事。“赵伐中山”故事就能说明问题。公元前305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后即开始谋攻中山国,但他并不急于求成,而是步步为营,先后经略10年才完成吞并中山国。期间,赵国广泛对其他诸侯国外交示好,并给予一定利益,以保持攻伐中山国的基本方略不被其他诸侯国掣肘。赵国吞并中山国后,为缓解治理矛盾,依然保留中山王爵位,但须迁移他地为王。赵国以怀柔之策终于消除了“心腹之患”,创造了以战略定力实现战略目标的范例。

  (作者单位:陆军研究院)

编辑: 宋环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