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国际科技合作 向碳中和新目标迈进-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理论

幻灯片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 向碳中和新目标迈进

刘如 张惠娜 陈志
2020-12-08 09:36:25  来源:科技日报

  人类实践活动的特点决定了人类必须通过技术发展来实现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当前气候变化带来的“绿天鹅”(指气候变化引发的对金融市场构成系统性威胁)已经引起全球的密切关注,越早应用科学技术手段“控碳”,其成本越低。顺应世界经济大势,在9月22日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总书记表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各国要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这一目标明确表达了中国承担更多全球责任的意愿,有助于中国在国际上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也是当前世界复杂局势下开展国际合作的必然要求,必将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迈向新时代。

  

  图为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中旗100MW槽式光热发电项目。该项目每年节约近12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放约20万吨,相当于造林8400亩,推动我国能源结构转型,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图片来源:东方IC

  全球气候治理模式与格局因中国角色变化进入新时代

  全球气候治理是冷战以后全球环境与发展领域或者说是非传统安全领域中出现的少数最受全球瞩目、影响极为深远的议题之一,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新兴主题。全球气候治理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并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地缘政治范畴,逐步成为全球治理的关键领域。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和能源消费主体,中国“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将对全球能源经济带来深远影响。围绕碳中和战略目标,中国的排放规模、行业结构、资源结构、科技创新方向都亟待重新规划和调整,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必将成为“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重要战略选择。

  近年来,气候变化问题及不利影响日益凸显,对我国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也产生了深刻影响。由于气候谈判涉及生存与发展博弈,欧美国家此前长期交替引领国际气候治理和规则制定,而我国参与气候治理的角色正由参与者、贡献者向引领者逐渐转变;气候安全已经成为非传统国家安全,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对维护未来我国发展空间意义重大;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绝佳切入点。

  应对气候变化亟待绿色技术革命与低碳产业变革引领支撑

  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气候变化问题本身是科学问题,其应对归根到底也要依靠科技进步。当前,全球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关键时期,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共享经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层出不穷。绿色技术革命与低碳产业变革进入高度活跃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量影响着世界经济社会发展,重塑各国竞争格局,已成为各国“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关键决定力量。

  多年来,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各国政府致力于通过绿色技术研发和低碳产业布局,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创新能力,在应对气候变化技术研发方面已经进行了一定的投入,形成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技术。如在能源领域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生物质技术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使用,从而延缓气候变化。还有减少碳排放的CCS技术,分析气候变化影响和预测气候变化危害的遥感技术等。经济社会的低碳转型将引发新的技术和产业革命,也将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市场和新的就业机会。世界各国竞相把推动和依靠绿色技术创新作为共同的战略选择来应对经济社会挑战,提升国家竞争力,通过技术进步推动世界迈向全球治理新时代。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为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开辟了新空间

  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竞争形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为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开辟了新空间。

  首先,作为可再生能源及电动汽车发展大国,中国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速低碳转型、提升能源效率、促进绿色发展,基于一带一路等区域经济体系的不断开放,依靠科技创新共同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呼声高涨。

  其次,中国可把握当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科技发展机遇期,积极开展国际科创合作,促进低碳技术的科技进步,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中国低碳技术的竞争力,推动中国低碳技术在世界更大范围内的推广应用。

  最后,可以充分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导中国推动全球气候治理的实践,通过深度参与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国际合作,增强中国在国际气候变化科技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提升中国在世界科技治理体系的软实力,为推动经济可持续转型、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和参与全球治理等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应对气候变化的未来在于更先进的国际科技合作模式,这种合作的实质超越了对工业文明时代追逐私人利益最大化的偏好和工具理性的路径依赖,而是一种迈向以多赢、生态化、互信、协同、参与、分享为基础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创新国际合作新模式。

  (作者单位:刘如、陈志,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张惠娜,北京科技战略决策咨询中心)

编辑:张苇柠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 团结动员亿万职工建功新征程

    我们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讲话精神不折不扣落实到工作中去,团结动员亿万职工,不懈奋斗,继续建功新征程。

  • 弘扬劳模精神 凝聚奋进力量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 以史为鉴推动工运理论研究创新发展

    在日前举行的中国工人历史与现状研究会2020年年会暨纪念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95周年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总结了中国工会95年来的成就和经验。

  • “人教岗”相结合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人教岗”相结合扎实推进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可以打通技能人才开发与岗位就业之间的瓶颈,把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有机衔接起来,有利于建立完善与现代产业发展相适应相协调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专家学者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