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甘肃,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在全国都是典型的。而宕昌,山大沟深,人多地少,交通不便,产业乏力。宕昌的贫困,在甘肃也是典型的。这里,是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这里,是甘肃扶贫攻坚的硬骨头。这里,曾经是离小康最远的地方。
2012年,全省双联行动启动,宕昌县的扶贫攻坚也驶入了快车道。这五年来,是宕昌县贫困人口最多、农村面貌变化最大、贫困群众增收最快的时期,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措施、促进全县持续健康发展取得重要成果的五年。
宕昌这个贫困县迎来了机遇之春。全面小康,这个千百年来的宏大梦想,从未像今天这样触手可及。
小村之兴,沧桑巨变,浩瀚无声
2016年5月24日,阿坞乡麻界村,头天刚下过一场透雨,天空蔚蓝,空气清甜,阳光明媚。一大早,村支书包东生在村里转转看看,心情也是极好,笑容从眉梢一直荡漾到嘴角。
脚下是干净的水泥路,街边是一排排白墙灰瓦的整齐院落,漂亮的文化广场上老人们在晒着太阳,麻界小学新修的教学楼里传来琅琅书声。放眼望去,远处绿的是成片的中药材苗,白的是一座座新修的日光温室……包东生满足地说,这个村从未像现在这样,处处充满生机。
可是,五年前的麻界村可不是这样的。作为村里土生土长的干部,包东生说,那时候阿坞乡麻界村可是出了名的穷、脏、乱。“以前麻界不能提,下雨天人人两腿泥,柴草垃圾堆成山,土坯房一住就是几十年。”村民自编的快板是麻界村过去的真实写照。
包东生指着文化广场边上一座黑暗破旧的小土坯房说:“那是我们麻界村的纪念馆,以前所有的房子,都是这样的。之所以留着这么一栋破败的老房子,是为了让大家不要忘记过去,要懂得感恩。”
至今,包东生还记得省委副书记欧阳坚第一次走进麻界村时的情形,所有的人都必须踩着窄巷里的烂泥前行,四处是残破的土墙、黑矮的老屋。走在路上,听到的是沉沉的叹息、殷殷的期盼。但那一天也是一个转机。当我们把目光回溯到五年前那个春天,会发现这一切变化都是从2012年的春天开始的。
2012年2月20日,一场雪从南到北,轻轻扬扬,覆盖陇原大地。那天,全省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动员大会在兰州召开,标志着我省双联行动正式启动。40万干部联系58万贫困户,从省委书记到普通干部走出机关走进贫困村,以联村联户为载体,以为民富民为目的,群众不脱贫干部不脱钩,直到实现全面小康为止。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指出:要千方百计让群众的脑筋活起来,让富民的产业兴起来,让百姓的钱包鼓起来,让农村的面貌靓起来。
王三运向大家庄严承诺:“在全省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不是做样子,也不是一阵风。不实现全面小康,我们就不脱钩;即使实现了全面小康,我们也要坚持。”“我们虽然还很贫困,但前景一片光明,只要我们一起奋斗,就一定能够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
2012年3月6日,踏着深雪,欧阳坚第一次走进麻界村。住在老乡家,走村串户,与村民拉家常、话增收、谋发展。
“能不能修座便民桥?”“能不能建一座防洪坝?”“能不能……”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最难心的事情、最困难的问题,都成了座谈会上焦点话题。欧阳坚一边认真记录,一边和村民分析情况,商量解决的办法。乡亲们提出的每个问题,都深深记在他心里,也重重地压在所有帮扶干部的心头。
贫困曾经像一根刺,深深地钉在这片土地上。可是从那一天起,麻界村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反贫困战役,一次凤凰浴火的涅??与重生。
短短几个月,麻界村堆满柴草的荒地变成了文化广场。曾经洪水肆意的麻界河,两岸修起了护庄河堤,烂河滩变成了绿化带,新修的便民桥有了名字,叫做“联心桥”。年久失修的土坯房,进行了危房改造。教室太少的麻界小学,盖起了三层的教学综合楼,空余出来的平房,改建成了幼儿园。15岁的少年杨保平,第一次用真正的电脑上了一节电脑课,他郑重其事地在屏幕上打出自己的名字。
如今五年过去,昔日破败的村子已经不复再见,一个新崭崭的农村慢慢长成。村里的老人杨天柱说:“我活了80岁了,没见过这么大的变化!村里年初到外面打工的人回来,都找不着家门了!”
当欧阳坚再次来到麻界村,他愉快地对大家说,我每来一次都会有新的感受,因为变化一次比一次明显,更重要的是大伙脸上的笑容一次比一次灿烂。这对我不仅是宽慰,也是鞭策和鼓励,说明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我们的各级党委、政府用真情、真出力帮助老百姓,就能够使一个地方和老百姓生活发生大的变化。因此,我们要倍加努力为老百姓做实事、办好事。
事实上,这样沧桑巨变并不仅仅在阿坞乡麻界村。在波澜壮阔的双联大潮中,宕昌县的每个贫困村都在日新月异地改变着,你追我赶地发展着。
以百姓之心为心,是双联干部的发展观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小康梦是群众的梦,必须根植于群众,始终和群众保持血脉联系。小康梦是富裕的梦,必须和富民兴陇紧密结合起来。小康梦是腾飞的梦,必须和全面发展紧密结合。小康梦,是幸福的梦,也是共同的梦,不能让一个贫困户落下。
5月24日下午,我们来到哈达铺镇召藏村,遇上坐在文化广场上凉亭里休息的村民郭改英。她说,以前村里都是土路,我腿不好,一遇上下雨就哪儿也去不了。去年双联了,把村里的路也修好了,现在再不用愁出门了。
郭改英又指着文化广场说,还有这儿,原来是个垃圾场,谁都不爱来。现在给修了这么漂亮的文化广场。天天晚上都有活动,不是广场舞,就是篮球赛。还有好多城里人也开车到我们村儿来打球。我活到70岁了,还第一次看见召藏村这么有精神。
村支书高进忠说,最大的变化是村里人的精神面貌发生很大改变。虽然人还是那些人,但是感觉有干劲了,精气神也足了。
庞家乡松扎村建起了防洪堤坝,盖起了文化广场,修葺了便民桥。村支书张忠生指着护庄河堤说,可不能小看了这河坝,对村里人来说太重要了。以前没有河堤,河床和村庄一样平。夏天晚上一下大雨,沿河的人家觉都不敢睡,就怕山上的洪水、泥石流下来。有一年发洪水,冲坏了好几座房子呢。现在有了这护庄河堤,晚上睡觉都能踏实些。
赵清安住在理川镇陈家沟村。赵清安说,陈家沟因为沟而得名,住在这儿最烦心的,就是行路难、吃水难。人在山顶住,水在沟底挑,往前走一步,往后退两步。挑一次水,得一两个小时。年轻人还好些,老人要吃口水可真不容易。村里到哈达铺镇有15公里山路,骑摩托车下山,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骑不了多远,车轮都被泥土“坠”住跑不动。双联干部一来,第一件事就把路给修通了。现在真是太方便了,出门再也不用担心成泥猴儿了,挑水再没那么费劲了。听说今年还要解决全村人畜饮水问题,到时候自来水就能入户了,好日子真是要来了。
……
这一桩桩、一件件实事,无不是百姓所思所想所盼,无一不喜在百姓心坎里。
然而每次到村里,欧阳坚还是会反复询问老乡们,“你们对双联行动满意不满意?”“你们还有什么困难和需要帮助协调解决的问题?”“今年收成怎么样?”
是的,做群众最“盼”的事、解群众最“难”的事、抓群众最“怨”的事。以百姓之心为心,为群众利益谋,为百姓生活计,这是双联行动的目标,也是双联干部的发展观。
为了尽快改变山乡面貌,省委办公厅、省委农工办、省发改委等联系单位深入实地调研、反复讨论,紧扣“重在联、贵在为、深在制”的要领去拓展,围绕落实“六大任务”、打造“三大工程”的目标去深化,从解决群众最急需的现实问题入手,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尽力帮助联系村办实事。在他们的努力下,灯光球场、便民桥、村道硬化、危旧房改造等一批投资小、受益均的项目建成了,老百姓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了,基础设施改善了,贫困村彻底变样了。
各级双联单位和双联干部,时刻拿“百姓心”这把尺子衡量自己所思所为,从急迫的事情入手,从薄弱的环节抓起,政策向扶贫倾斜、资金向扶贫聚集、项目向扶贫靠拢,全力推动“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1+17”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持续推进“八个全覆盖”、着力做好“五件实事”。帮建了一大批基础性、公共性、民生性的建设项目,集中解决了一大批吃水、行路、住房、用电、看病、上学以及防灾减灾等方面的老大难问题,帮办了一大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得民心、顺民意、惠民生的实事好事。
五年来,宕昌县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5万户,建成便民桥39座,通畅工程763.5公里,解决了15.4万人安全饮水问题,集中解决了一批群众最难心的问题。
五年来,双联这种特殊的方式,把相对优势的“人力资源”直接配置到贫困的地方,并通过配置而来的“人力资源”带动资金、项目、基础设施投入,给贫困区和贫困户带来更立体多元的扶贫致富指导和支持,把有限的资源真正合理科学、精准地配送到了贫困地区和百姓身边。
立“愚公志”,打“组合拳”,啃“硬骨头”
实现小康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地区。扶贫攻坚入之愈深,其近愈难,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而“硬骨头”之所以硬,就在于贫困地区发展存在瓶颈,缺乏发展动力。要增强贫困地区的脱贫能力,培育特色富民产业、增强“造血”功能是当前的首要任务,产业突围是必由之路,基础设施是重要保障,而资本必须先行。
因此,从一开始,宕昌县就按照省市要求,把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作为核心任务,全面推行联村“四个一”和联户“三个一”产业培育计划,深入实施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门路、劳动力有致富技能的“三个一”工程。贫困群众的致富门路进一步增多,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
产业突围的思路,在麻界村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果说基础设施改善,给麻界村这部汽车加满了油,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则是给麻界村换上了一部发动机。千亩中药材示范园区建立起来了。村里还新引进了步长药业,在麻界村建起了黄芪、当归、党参试验田,和农民们签订了药材订单,减低农民的种植风险。步长药业中药资源管理中心主任马存德说,如果试验田研究成功,将在这里建设三大药材的标准化种植基地,不仅能帮助农民增收,还能推广农业新科技,实现标准化种植。
作为新的增收项目,村里建起了8座日光温室。村民杨马生承包了一个棚,种上了红提葡萄,甘肃农业大学的常永义教授亲自指导授课,他觉得自己今年收入肯定少不了。
而在松扎村,满山遍野种植着引进的新树种——大果榛子和马尾松,不仅能涵养生态,还将成为村民们的“绿色银行”。新城子乡大河坝村已经和官鹅沟风景区连通,走上了大景区一体打造、生态旅游富民的道路。在阿坞乡叶扎村,建起了土鸡放养产业基地,回乡创业的大学生有了用武之地。
如今,从单纯种植小麦,到重点发展以中药材种植、特色种植、生态养殖、劳务输转为重点的特色产业,特色优势产业的发芽,一个新的产业布局在宕昌的贫困村正在形成。
充分释放资本的潜能,激活沉睡的产业。贫困村之所以贫、之所以困,就是因为缺乏启动资金,让很多想法都停留在纸上。针对贫困地区普遍存在的缺少发展资金、农民贷款难、贷款时间短等突出问题,全省各地各单位通过发展担保公司、开展小额担保贷款、商业银行贷款、加快组建农民资金互助社等办法和途径,创造性地加以解决。
在宕昌,从企业下岗回乡的高耀星,见过世面有头脑,就是没钱。他去年贷上了精准扶贫贷款5万元,解决了第一桶金的问题。和高耀星一样,木耳乡?U治村的赵连忠今年贷款办起了养鸡场。以前他一直在新疆打工,这两年年龄越来越大,打工越来越难,回乡创业又没资金。这不,今年贷了5万元,梦想中的养鸡场终于有着落了。
小额贷款、双联贷款、精准扶贫贷款,资金一到位,富民产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农民们以前不敢想的致富计划,现在提上议事日程;许多多年想办而没办成的事,现在成了现实。
充分释放机制的活力,展示创新的魅力。在产业突围过程中,不能不提到宕昌县的机制创新——“支部+”机制。“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宕昌县把建强农村党支部作为实施“党建富民”工程的基础来抓,把产业建在支部上,把能人聚在支部里,充分发挥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领头羊”作用,让党员带领贫困户一起奔小康。
在阿坞乡叶扎村,回乡创业的大学生李小文和毛丽芳办起养鸡合作社。虽然合作社刚起步,资金也不宽裕,但是李小文和毛丽芳觉得自己作为大学生,有技术、有文化、有想法、有致富渠道,更应该带领乡亲们一起奔小康。按照“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由他们和村党支部联合办起了土鸡放养小康互助小组。今年给每户贫困户免费发放了20只鸡苗。等到小鸡长成,再到村民家按照协议价回收,帮助贫困户出售。“一起干,一起富。”李小文这么说。
木耳乡的电子商务起步较早、发展较快,“支部+电商+合作社+贫困户”也走在前头,帮助贫困户农产品进城、代购城里工业品下乡。因为电子商务的迅速崛起,拉寺村的赵俊海、张鹏伟等外出务工人员陆续返乡创业。全村共开设网店20余家,其中皇冠级网店2家,钻石级网店5家,心级网店10家。由优秀网店店主联系36户贫困户,为他们在网上代售药材。同时,网店还帮助贫困户免费代购生产生活资料,大大节约了资金,形成了一套电子商务代销、代购扶贫机制。2015年全村网店销售额达到360万元,涌现出一批电商脱贫典型。
联村联户联产业,富民产业遍地开花。各个联系单位还将宕昌县的地域特色和区位优势,与省直单位的行业特色优势紧密地结合起来,走出一条优势互补、特色明显的“双联”路子。中科院兰州分院针对西迭村中药材种植优势独特,但种苗繁育成本高、难度大的实际,积极协调省上科研部门,在村上扶持建成一处中药材无土栽培种苗繁育示范田。中科院兰州分院、西北师范大学等单位发挥智力优势,把培育新农民作为联村联户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组织村社干部和农户代表赴外学习考察,帮助农民群众创新思维理念,增强致富本领,使联系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双联的思路一步步拓宽,双联行动一步步深入,每一步都为贫困村积蓄着力量。5年来,双联行动就是一颗种子,落在一个个贫困村,最终在人们的心里生根发芽,改变了村庄的面貌,更改变了村里的人。
基层得加强、民生大改善、发展上水平、干部受教育、机关转作风,双联行动已经成为宕昌县实现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最重要的抓手,实实在在地改变了宕昌贫困村的面貌,为贫困村突破了发展的瓶颈,使群众致富门路有了突破性拓展,不仅找到了一条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路径,而且为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找到了突破口。(刘辉 吴梦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