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头条-正文
偶像承载了青春无法实现的梦想
汪冰
//www.auribault.com 2016-04-22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更多

  从神兽到神灵,偶像崇拜在人类历史上由来已久,确切地说人类的发展史简直就是一部偶像崇拜史。人类通过崇拜神通广大的偶像,而达成了一种与更高力量的结盟关系,偶像崇拜给人类赋能,时至今日这一关系依然存在。只不过,过去的偶像更多是神话人物,但是进入消费社会,偶像的功能更多是由活生生的人来承担。

  人最需要偶像的年龄大概是青春期,青春期的彷徨与动荡很大一部分来自自我的认知混乱和迷惘,而偶像恰恰在这个时候扮演了“理想的自我”这一角色,看一个年轻人喜欢什么样的偶像,几乎可以判断出他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无论歌手演员、体育明星还是成功人士,都是一个人关于理想自我最具体的呈现。

  看过一个调查,被问及“崇拜某位偶像的原因有哪些?”,排名第一的是“个性特点”(68.7%),然后依次是“才华努力”(59.1%),“原则观念”(27.3%),“外貌装扮”(24.2%),“个人贡献”(15.7%),个性、能力、三观与审美这些在大脑中抽象的概念都可以通过偶像得以具体化,让我们的喜好有了投注的具象载体。此外,还有人分析过为什么娱乐明星比起科学家更容易成为青少年的偶像,主要是因为学业压力的挤榨让年轻人更想陶醉在声光电的娱乐天地,而不是对数理化的好奇探知。从这个角度来说,偶像也承载了青春永远无法实现的梦想。

  模仿是人类的天性,偶像提供了一种生活范本,一种成功路径可供崇拜者学习和效仿。比如刚刚退役的NBA传奇巨星科比,他坐过两年的冷板凳,他的天赋也许并不超群,可他成了乔丹之后NBA的标志性人物,因为他够坚持、够努力。他的那句,“你见过洛杉矶早上4点钟的样子吗?我见过”,激励了无数正在朝着自己梦想迈进的人。

  某种程度上,偶像的存在填补了我们的情感空白,满足了我们的心理需要。比如,最近随着一波波韩剧热在广大女性中频繁迭代的各位“国民老公”,高颜值,高智商,高情商,简直是女性心中理想另一半的完美化身,这样的偶像崇拜中更多是为了满足自己对情感生活的梦想或者填补某种缺憾。当那些守在机场外的女粉丝朝着某男星大喊“老公”的时候,挤在一起的粉丝也获得了某种归属感,“我是谁的粉丝”本身就是一种身份认同。追星给了很多人共同的话题,偶像变成了交流的媒介,也成了关系的纽带。

  “没有粉丝,哪来偶像”,互联网时代已经让偶像崇拜,变成偶像制造。粉丝不再是面目模糊的乌合之众,他们已经成为越来越壮大的力量,在与偶像的互动中刷新着越来越强的存在感。比如,所谓“应援文化”就是指崇拜者们对偶像的各种支持,包括为没有时间赶通告的偶像提供食物,曾有某韩国偶像收到来自粉丝的32吨应援大米。从购买荧光棒,到粉丝装备等各类应援物品,甚至通过做慈善来让自己的偶像形象更加高大,TFBOYS成员王源过生日的时候,据说粉丝几乎为他认养了一个动物园。粉丝在这种忘我的付出和投入中,貌似在为他人做嫁衣,不过仔细分析起来这也部分地满足了自恋的需要,因为我们爱的人也是自我的延伸。

  偶像存在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但是最深的意义莫过于透过偶像照见你自己、你的需要和你的梦想。判断偶像崇拜是否适度或健康的标准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偶像的存在究竟让我们生活变得更好,还是更糟。无论你崇拜谁,都别忘了他不应该成为你现实生活的替代品。其实,崇拜谁也拯救不了我们,与其把大把的好奇心、时间和热情都献给别人,不如认真地寻找、发展一下自己的优势和价值。与其抬头仰望星空,不如赶快为自己的星光找到闪耀的机会,你也可以成为自己的偶像!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