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六夜 随船记者航海日志一 |揭秘10万吨级货轮海员真实生活
编者按:
“金海辉”号货轮于6月21日凌晨离开天津港,承载10.5万吨黑黝黝的煤炭南行至广东珠海,航程近1158海里。此前,央广网记者随轮远行,与海员们经历7天的“奇幻漂流”,揭秘海员真实生活,体味他们的“酸甜苦辣”,也感受新时代下中国140万船员的新风貌。
6月21日3时30分,中国福建海运集团的“金海辉”号巨型散货轮,“驮”着近10.5万吨的煤炭航行在宽阔的渤海海面上,在自动驾驶仪的操纵下,以12节左右的速度向前,驾驶室的仪表台上,雷达屏幕扫描着12海里半径的海面......
眼下是北太平洋海域行船最好的季节,海面基本无大风浪。
“金海辉”从天津港行驶到珠海,航程1158海里。10天内,将经由渤海湾、黄海、东海,驶过台湾海峡,再到南海北部海域。
金海辉出发短视频(拍摄剪辑 央广网记者 郑重)
此时,与外界唯一的关联便是巨轮的轰隆声,及渐行渐远的岸边微弱的灯光。
从船舱顶层驾驶台两侧的舷窗望出去,夜色将渤海海面重重笼罩着。
初识“金海辉”
6月20日 15时22分
船艉甲板上粗大的海缆绳,紧紧地绑缚着货轮。
登船是在下午4点半,夕阳下,记者终于见到了在天津港装货的“金海辉”,心竟踏实了不少——这艘如巨兽般的货轮,长245米,宽43米,型深21米,比之前想象得要大,要稳。箱内满载从山西来的煤炭,这是目前福建省最大的散货轮。急着围观这庞然大物,从船头匀速步行至向船尾,前后足足用了近4分钟。
停靠在天津港的“金海辉”轮
双手死死攥着沾满煤灰的扶梯,记者心惊胆战地沿着56个台阶的悬梯登船。
从煤炭、粮食到奶粉、名包……今天国人生活必需品中的一部分,从海路而来。海员远航时,在茫茫大海上一漂就是三五个月。但这样动辄数月甚至一年的航行,对“金海辉”轮上海员来说,早已成家常便饭。“没啥,我都快有一年没上岸回家了,讲难听点,麻木了。”说这话的是船长于建晨,跑船20余年,身着白色制服,讲话干净利索,他一把夺过记者手中的行李,说船员早就盼着我们来,能多些“人气儿”。
这也是船上最缺的,船航行在汪洋大海数月,最苦的就是没人说说话儿。
对船上的一切都充满好奇,行李还没安顿好,记者就在楼上楼下跑了个遍。钻进船舱,沿着仅两人宽的逼仄楼梯向上爬。楼梯差不多仰着65度角。“小王,要小心!”船长一再提醒我,如果船起航后,得用双手撑住两旁的船壁才能稳住重心。
按走廊内楼梯指示标牌,船员的卧室在甲板上方的一二层。
头脑里总有种刻板印象,对水手房间的构想一直是:几个人挤在一个小屋里,拥挤昏暗又充满异味,桌上的干豆和燕麦片发了霉。但随后,记者轻轻推开老水手苏兆权的房门,完全打破了之前的想象。
海员房间
房间是酒店式的格局,进门右手边是卫生间,左手是单人沙发,茶几上的一大盆绿萝给不到10平米的房间增添了不少生气。船员多为福建人,书桌上自然少不了当地的各式茶叶,竟有些居家感。而很多海员也都备着大容量的移动硬盘,装着电影电视剧对付海上无聊的日子。近60岁的苏兆权喜欢看抗战影片,上船前儿子帮他下载了不少。船上跟家里是完全不同的世界,岸上有些喧嚣,船上则略显冷清。尤其是晚上下了班,回到自己的卧室,这种对比会更加强烈。
近距离地接触这样的货轮,记者还是第一次,不过对船上的“等级制度”却早有所闻。从脚下这条船上的房间布置就能看出端倪,轮机长和船长作为管理级,房间位于驾驶室的下一层D甲板生活区,其他船员则按照船上制度,依次住在C、B甲板生活区。大副级别以上的高级船员是单间配套,甚至配一个小型客厅。
不过,空间布置虽如此,但不同于国外,船长说,国内的商船货轮没那么严格的等级区分。“大家伙儿不在岗时,都会到我房间喝喝茶,”他说,在国外,像这样货轮,未经允许,船长房间决不许入内。
轮机长房间
有时,陆地上很多普通的事情,在船上就是巨大的问题。比如上网。上了船,记者一直追问船长:“行船期间,会有信号吗?”但得来的回复却有点失望。在没有信号的情况下,只有船上的卫通电话可以跟陆地联系,但费用很高。后来得知,目前商船上对卫通电话的使用还远远没有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