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幻灯片-正文
李克强谈笑间给出多颗“定心丸”
环球时报社论
//www.auribault.com 2016-03-17 来源: 环球时报
分享到: 更多

新华社 图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6日举行一年一度的总理记者会,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引来诸多不安的时候,他表现得很轻松,谈笑风生。李克强总理的这份自信不像是故意展示给媒体的。

  中外记者提问向经济领域的聚焦非常突出,李克强则给出了几个重要的“定心丸”。比如他表示“不可能”不完成6.5%以上的经济发展指标,并指出一旦经济运行滑出合理区间,“我们有创新宏观调控的手段,可以稳定中国经济的运行”。

  关于国企改革带来的冲击,李克强承诺“要避免出现大规模的下岗潮”。针对人们普遍关心的养老金问题,他发布“安民告示”,强调国家保证养老金发放“没有问题”,老有所养“不会、也决不能是一句空话”。

  对香港将保持长期繁荣稳定,台资企业继续享受优惠政策,李总理也都明确给出肯定的答复。谈及中美经贸合作,他指出去年中国成为美国最大贸易伙伴的事实,表达了不论谁当选美国总统,“中美关系向前发展是大趋势”的信心。

  李克强总理的信心不会是凭空的,当然更不会是冒险对中国和世界公众唱“空城计”。根本在于中国经济基本面良好,潜力巨大,中国的城市常驻人口加上城乡间迁徙的工业化行为人口约为10.3亿,发达经济体34个国家的人口加起来约为9.3亿,这为中国经济转型带来了世界级的潜力。不断推进的改革会继续释放这些潜力,根本不存在中国经济停滞的理由和逻辑。

  中国的问题当然很多,但是第一,中国过去三十几年没有一个时期问题少过,从上到下年年感觉“今年是关键的一年”。其次横向与世界比,当下哪有问题少的大经济体?在美国大选初选中,特朗普这样的激进、另类参选人得以呼风唤雨,这是美国正在遭遇严重困难和挑战的最好证据。

  中外舆论还是太“唯GDP”了。不能不承认,当前对中国经济信心不足的最大原因是GDP指标下滑。中国改革已在显示效果,新的动能逐渐形成,消费在上升,第三产业比例扩大,大多数中国人保持了生活改善的势头,国家相对于世界的整体实力位置也在继续提升。GDP从两位数增长下调到当前6.5%—7%的中高速增长,并没有拖中国复兴的后腿。

  中华民族重忧患意识,加上一些意识形态的原因,舆论场往往鼓励反思和自我鞭挞,把问题说得越严重越受欢迎。由于这些问题永远说不完,具体单拿出来几个也的确很吓人,悲观和唱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似乎成了“客观”的某种标准,不把几个问题放大成中国经济“已十分危急”的象征,很容易有“粉饰太平”之嫌。

  然而中国是一个复杂、“震荡上行”的新兴经济体,李克强所说“希望大于困难”才是实事求是的总结。中国社会是见识过真正困难的,全面的紧缺经济,严重的通货膨胀,以及在全国范围触及大量国企的“下岗潮”等等,与那些时候相比,中国今天的情况无论如何不值得惊慌失措。

  中国目前决策层充满信心,基层要素呈现出活跃和积极,但是一些中间环节显得精神头不足,它们包括部分中层领导干部、知识分子等等。国家需要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激发这些重要群体的活力恐怕尤为关键。

  另外中国人既不应骄傲自大,也不可妄自菲薄,自我批判精神不能成为实际主导意识形态的思想原则,乐观和奋发向上对中国这样的社会尤其重要。中国的绝大多数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这样的视角既是健康的,也是客观准确的。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