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幻灯片-正文
用创意让文化活起来
子长
//www.auribault.com 2016-05-18 来源: 南方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转发文化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文物局等四部门《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提出各级各类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群众艺术馆、纪念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掌握各种形式文化资源的文化文物单位,在履行好公益服务职能、确保文化资源保护传承的前提下,加强文化资源系统梳理和合理开发利用,充分运用创意和科技手段,实现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的有机统一,力争到2020年,逐步形成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文化创意产品体系。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物是一个国家的“金色名片”。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留下了极其丰厚的文化遗产,是难得的宝贵财富。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任何民族文化都要遭遇古与今的传承难题。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人即是一个鲜明的例子,一方面人们感叹承载着独特文化的技艺技能,另一方面却又因经济的考量对从事相关工作望而却步。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政府部门的大规模投入,长远来看恐怕也难以为继。如何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贴近受众、融入现代生活,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才是问题的关键。国务院今年3月4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在强调对文物“重在保护”的同时,明确指出要“扩展利用”,通过大力发展文博创意产业,深入挖掘文物资源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以创新创意为动力,开发原创文化产品,打造文化创意品牌。

  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创意是关键。从把耳机与古代朝珠“合体”做成颇有时尚感的“朝珠耳机”,到把康熙画像动画处理后制成“萌萌哒”系列表情,自打进入微博时代,故宫博物院及旗下的开发团队就用一连串的“花式卖萌”文化创意作品和产品,在创造了经济效益的同时,顺带普及了相关历史文化,成功地吸引了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网民的关注,拉近了古人与今人的文化距离。总结已有的文化文物创意产品经验,有两条值得重视:一是不能拘泥于临摹复制,而是要在把握传统文化脉络的基础上,以创新思维进行演绎,将产品背后的历史性、艺术性、知识性与实用性、故事性、趣味性结合,只是搞一个微缩版的兵马俑,显然不会得到市场的认同;二是要尽量避免同类复制,自从台北故宫博物院把康熙御笔“朕知道了”印在胶带上走红两岸后,不少地方也陆续推出了类似印有不同内容的胶带纸,但往往陷入邯郸学步的尴尬。

  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切不可过分强调经济效益,从而遮蔽了这些文化资源本应有的社会效益。深入发掘馆藏文化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需要文化文物单位首先发挥自身的积极性,结合自身的馆藏资源、形象品牌等主动为之,同时考虑到资金、人才、技术等各方面因素,也要鼓励与社会力量进行深度合作,建立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加强文化资源开放,促进资源、创意、市场共享。然而,必须强调的是,文物的特殊性决定了任何开发都必须以保护为前提,否则就会南辕北辙。此前不是有一些文物单位为了经济利益出租场地,以至于会所开到了文物景区景点,或是出现过度商业化的状况吗?

  让躺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国民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展示文明大国形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化的传承需要加强宣传教育,但时至今日早已不能仅靠灌输式地说教,而是应该在做好保护的同时,以创意的方式让文化文物活起来,让文化文物与今天的人们生活对话,更亲切地感受感知它们的存在和意义。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