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幻灯片-正文
评价高铁不能孤立地看盈利
杨于泽
//www.auribault.com 2016-08-03 来源: 长江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国家发改委刚刚发布了一个《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其中高铁由原来的“四纵四横”扩展为“八纵八横”。昨日有媒体跟进报道称,我国已有东部5条高铁线路实现盈利,但多条中西部高铁线路都在亏损,有的甚至距盈利遥遥无期。这似乎触及到一个高铁经济效益的认识问题。

  能否通过运营赚钱从而维持下去,这的确构成高铁建设的一个重要约束条件,但在今天的国际社会,盈利早就不再是铁路建设与运营的首要考虑。铁路特别是铁路客运不赚钱的现象很普遍,不是个别国家的特例。世界上,高铁盈利的,迄今只有日本的东海道新干线和法国巴黎—里昂高铁东南线。建设和运营铁路、高铁的目的,主要是为国民提供快速便捷的交通工具。

  在中国建设高铁之初,社会上就对其经济上的可行性存在争议和担忧,其中还涉及高铁与原有“绿皮车”之间的关系、票价与普通乘客的承受能力、定价与铁路公司盈利状况等。根据中国铁路总公司公布的账目,目前铁总负债突破4万亿元,今年一季度税后利润为亏损87亿元。人们对高铁的前景产生某种疑虑,应该说是理所当然的。

  但回顾世界铁路史,修建和运营铁路基本上是一项国家事业,而非商人发财的好买卖。历史上,铁路之所以会成为热门生意,是因为铁路激活沿线大片土地,当然也会带来额外的商业机会与利益。单纯的铁路客运,在很多国家一直实行国营。铁路在国有与私营之间的轮回,往往也是因为铁路运营想赚钱其实很难。

  这就是说,修建并运营铁路主要不是考虑赚钱,而是把铁路视为一种必要的国家战略设施。国家服务是铁路、高铁的基本属性。工业化、都市化是以人员的自由流动为前提的,帮助人们在不同地点之间快速便捷地流动,一直是一项国家责任。很难想象,如果没有铁路、高速公路网,现代城市和现代经济还能维持下去。发达的公共交通实际上分担了经济发展的一部分成本,这是一种“沉没成本”。

  目前我国铁路路网密度还需要提升,但国家建设的起点很高,就是要“建设国内国际通道联通、区域城乡覆盖广泛、枢纽节点功能完善、运输服务一体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国现在拥有全世界最长里程的高铁,并计划到2020年使高铁里程达到3万公里,覆盖80%以上大城市。相对于发达国家,这可谓是一种升级版的国家基础设施与国家责任。其目的主要就是两点,一是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标准的出行条件,二是推动各地经济一体化,协调区域发展。

  高铁已成为中国现代化的一股强劲动力、一个符号。正如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指出的,在高铁背后,始终存在一个“兼顾效率公平”的问题。如果只在东部发达地区建高铁,这对中西部居民不公平。国家在中西部建高铁,一定时间内,也许看不到直接的经济回报,但其战略前景不可估量,而且未来的收益也不是即时显现的。政府不会强求中西部高铁盈利,既然建了,而且越建越长,就会保证其长期运营。敢于在未盈利的情况下大建高铁,也说明我们对未来的自信。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