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幻灯片-正文
辣条产业也需要一场供给侧改革
光明网评论员
//www.auribault.com 2017-06-06 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 更多

  “容我吃包辣条压压惊”,这个段子一度让辣条晋升为“网红食品”。这种面制品是主要的“五毛零食”,但伴随着廉价的是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及行业的无序野蛮生长问题。有媒体近日梳理发现,自2015年至今,全国有15个省份共计131家辣条生产企业的195批次辣条上了食药监局的“黑名单”。

  辣条,估计是几代人童年记忆中的美味。但记忆虽好,这些辣条食品的安全状况,却令人失望。这些年,问题“五毛食品”、辣条产业屡有曝光,结果让人触目惊心。统计显示,195批次不合格产品中,安赛蜜、糖精钠、甜蜜素这三种甜味剂出现了64次,占32.82%。其中,根据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规定,糖精钠不能用于调味面制品。而被列入食药监局“黑名单”的131家企业中,仅49家拥有注册商标,占比为37.4%。问题的严重性可见一斑。

  对于以辣条为代表的“五毛食品”的安全状况,坊间素来有这样一种认知偏差,即学生消费能力低,决定了他们只能买这类价格低廉的食品,有些问题也属正常。这种看法,表面看似乎有其道理,但实际上却混淆了是非。一方面,食品价格低廉与质量不过关,其实是两个本质不同的问题,两者并不能划等号。定价是市场主体的自由,但质量存在问题却属违法。另一方面,“五毛食品”流行多年,价格却几乎不变,这与物价水平和学生零花钱提高的幅度极不相称,这本身也能够说明其中的猫腻。

  媒体调查发现,城中村、城乡接合部、边远农村等是辣条企业的生产集中区域,学校周边商店、集贸市场、批发市场则是辣条销售的集中场。也就是说,“五毛食品”的销售主要是面向中小学生,且主力市场是城乡结合部或农村地区。其中原因,并不难理解。前者是因为,契合了中小学生群体的“零食偏好”与消费水平,后者则更多可能是因为在农村地区,生产、销售的监管力度都要低得多。此前有媒体报道,偏远农村几乎成了问题假冒伪劣产品的倾销地,在这点上,问题重重的“五毛食品”无疑就是其中一例。

  从以上辣条产业的生产布局和市场定位可以看出,其之所以发展为中小学生食品安全的一大痛点,说到底还是与市场监管的不力和监管力量分配的不均有直接联系。且由于利润高达50%以上,加上面筋制作生产对技术、资金的门槛不高,使得一些原本做酱干制品的作坊、工厂纷纷开始进军辣条行业,形成了批量化复制,并迅速蔓延到了全国,造成了一种无序的野蛮生长。而个别地区的辣条产业还成了地方支柱。在这种背景下,监管的滞后,与地方治理上的“投鼠忌器”,使得“五毛食品”问题愈演愈烈。另外,安全规范的缺失,也打开了制度“后门”。如遵循差别保护原则,不少国家对于面向儿童的食品,一般都有专门的安全规范。但我国目前还并未出台专门的儿童食品安全标准。

  生活水平在提高,孩子们却依旧被问题重重的“五毛食品”包围,这显然太不正常。不是孩子们只配享有这类价廉却不物美的食品,而是市场监管的乏力,让该类产业陷入了依靠价格和低门槛优势的灰色路径依赖之中难以自拔。就此来说,辣条产业也亟需要一场供给侧改革。当然,这种改革不是要依靠行政力量做强制性的调整,而是要通过完善食品安全标准,强化执法力度,让那些处于灰色状态的问题食品小作坊能够早日被淘汰,让行业进入“优胜劣汰”的市场良性循环之中。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