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冷板凳精神”-中工评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评论

幻灯片

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冷板凳精神”

东原
2020-05-25 08:28:03  来源: 北京青年报

  “每一项国家科技奖背后,都是科学家们平均16年的‘坐冷板凳’。要完善与基础研究特点相适应的保障、评价和激励机制,让‘板凳甘坐十年冷’的专注得到更多褒奖。”5月24日上午9时,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举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副主委葛均波在代表九三学社中央作大会发言时,说出了上述这番话。

  当前,我国科技事业正处于最好的发展时期,国家层面的重视,社会层面的支持,科技工作者一年接着一年干打下的基础,都体现了这一点。但正如葛均波所说,目前科技领域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急功近利、浮躁、浮夸等现象还时有发生,科技领域作风和学风建设任重道远,其中一点就是弘扬“板凳甘坐十年冷”精神。

  对于科学研究来说,“板凳甘坐十年冷”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所有取得重大成就的科学家的共识。在科学历史上,经过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奋斗,才能取得成功,从来都不缺少佳话。统计表明,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获奖项目,立项到结题平均为11.4年,从结题到提名间隔4.4年。如果没有一点“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又怎么可能取得重大科研成就?

  每一个科学家最赢得社会关注的就是获得科学荣誉的时候,可最值得感动的时刻却是埋头苦干、艰苦跋涉的时候。前者是“椅子”,后者是“板凳”,不能“甘坐板凳”,就不会“坐上椅子”。正如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带领团队默默无闻潜心研究,历经数百次失败,才收获世界级荣誉;“两弹元勋”邓稼先埋名戈壁数十载,常年风餐露宿,“用最原始的办法”破译原子弹的奥秘……如果科技界设有“板凳奖”的话,每一个做出重大科研成就的科学家,都可以拿这个奖。

  还值得一提的是,科技领域虽然有其相对特殊性,但也并非与世隔绝,完全不受社会影响。如果社会一团浮躁,光指望科技领域“风景独好”,难度有点大。不必讳言,现在我们还是缺少“板凳精神”,身边不肯下苦功、总是想一步登天的大有人在;容易出成绩、出形象的事抢着干的也不少;考核注重形式,让投机取巧者钻了空子,而踏实苦干者被冷落被埋没……类似这样的事情还真不少。

  科技领域攻关,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犹如跳高跳远,经验告诉我们,蹲得越深爆发力越强,助跑越快跳得越远,当前很有必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板凳精神”,不仅是科技领域需要建立和完善保障、评价和激励机制,让“板凳甘坐十年冷”的专注得到更多褒奖,全社会都要构造健康生态,让“甘坐冷板凳”的人不冷,让投机取巧者无机。

编辑: 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首先要凝心聚力做好这道“常规题”和“加试题”

    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延期的2020年全国两会,于今天拉开大幕。在此之前,人民网、新华网分别进行了全国两会热词调查。从调查结果看,包括就业在内的民生话题,依然是不变的一道道“必答题”和“常规题”,但就业这道“常规题”在疫情影响下,却有着“加试题”的意味,其影响较以前更大、更紧迫。

  • 中工时评:努力破解“农民工老龄化”带来的建筑业用工荒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农民工监测报告》,我国农民工平均年龄持续走高,已升至40.8岁,50岁以上农民工占比从2015年的17.9%增至2019年的24.6%。与之相对的是30岁以下农民工占比从2015年的32.9%下降到2019年的25.1%。

  • 中工时评:应对“招而不聘”的用工寒冬需做好“两个准备”

    “招而不聘”纸面上招工、“休眠式”生产熬冬、保守性储员、普遍降薪、裁员减负……据最新一期《?望》新闻周刊报道:记者在粤、闽、辽、豫、湘等多地调研发现,受疫情影响,全球经济陷入深度衰退,各国失业率飙升,我国经济虽然已率先复苏,但由于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多地企业仍面临生产困境,用工意愿和规模下降,求职难度加大。

  • 中工时评:签约何须仪式!

    这两天,《半月谈》的一篇题为《一个项目签3遍,复工复产像表演?》的批评报道,引起媒体广泛关注。

人物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