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筑牢防灾减灾的坚实堤坝-中工网评-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网评

幻灯片

合力筑牢防灾减灾的坚实堤坝

丁怡婷
2020-06-15 08:10:14  来源: 人民日报

我国形成了强有力的应急力量体系,综合救援能力得到极大提升,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在不断筑牢

  防灾减灾的跨部门、跨区域等协同联动,不是简单的“物理相加”,而应该致力于产生“化学反应”,达到“1+1>2”的有机融合

  6月8日,在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大柘镇坝头村,消防员转移被困群众。新华社发

  进入6月,我国南方地区发生入汛以来最强降雨过程,广西等地多条河流出现超警戒水位。据预测,今年汛期南北方都将有多雨区,区域性暴雨洪涝重于常年,防汛形势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每年的汛期,对于各级各部门而言都是一场系统性的“大考”。从前期的监测预警、会商研判,到巡查防守、转移避险,再到抢险救援、灾后救助重建等等,防汛救灾的责任链条长,任何一个环节没有抓紧抓到位,都有可能导致严重的灾害损失。实际上,包括暴雨洪涝灾害,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应对这种“点多面广”的灾情现状,优化配置相关应急资源和力量,协同高效联动,形成工作合力,是题中应有之义。

  过去,我国的应急资源往往较为分散,发生重大灾害时,可能各相关部门都会派工作组、进行单项的救灾救援,综合统筹存在不足。2018年4月,应急管理部正式挂牌,整合了11个部门的13项职责。两年多的时间,应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灾害应对的整体性协同性在增强。

  比如指挥体系,按照统一高效原则,预警响应、灾情会商、信息共享、协调处置等联合指挥机制正在不断完善。在此前的金沙江堰塞湖处置中,应急管理部与自然资源部、水利部、国家能源局等多部委联合会商,派出联合工作组到现场统筹救援工作,既汇聚各方面专业力量,又统筹灾害涉及的川藏两省区的力量,提高了救援能力和效率,最终成功排除堰塞湖险情,实现人员“零伤亡”。

  再看力量结构,当前我国有近20万人的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各类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社会应急力量等相互配合、优势互补,形成了强有力的应急力量体系,综合救援能力得到极大提升。不仅如此,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在不断筑牢。去年超强台风“利奇马”登陆浙江,一位基层信息员的及时预警,让140余名村民及时疏散转移,避免了山体滑坡导致的伤亡。在我国,有70余万名基层灾害信息员奔波在城乡社区,成为解决灾害预警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力量。

  需要看到,防灾减灾的跨部门、跨区域等协同联动,不是简单的“物理相加”,而应该致力于产生“化学反应”,达到“1+1>2”的有机融合。应对自然灾害,需要发挥好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优势和各相关部门的专业优势,根据职责分工承担各自责任,确保责任链条无缝对接,才能形成整体合力。比如防汛工作,防汛抗旱指挥部做好统筹协调、气象部门分享雨情旱情数据强化研判、水利部门科学调度水利工程、自然资源部门注意防范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等等,各部门各司其职,根据相应优势进行密切配合,才能保障安全度汛。换句话说,只有理顺各个部门相应的职责划分,处理好“统与分”“防与救”等多层关系,才能保障防灾减灾既加强协同又统一高效。

  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须臾不可松懈。日前,针对西部地区自然灾害多发的实情,西部八省区市应急管理部门签署省际《应急联动工作备忘录》,共同建立应急协同联动机制。更多条块结合、协同配合的举措还在路上,相信通过一系列“组合拳”,一定能够筑牢防灾减灾的坚实堤坝。

编辑: 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e网评

现场·我在我思

来论·工事工评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