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4050”是易地搬迁后续扶贫重点-中工网评-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评论

幻灯片

帮扶“4050”是易地搬迁后续扶贫重点

拓兆兵
2020-11-12 09:48:36  来源: 经济日报

  解决好就业问题,才能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防止返贫。其中,最需要帮扶的是“4050”人员。可以说,解决好“4050”人员稳定就业问题,就能保证移民新区繁荣发展。综合来看,在诸多就业渠道中,发展融合产业是一个很好的方向

  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卓资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的福安社区,汽车座垫编织、仿真草坪制作、棉签包装等扶贫工坊纷纷开工复工。图为社区居民在扶贫工坊内缝制汽车座垫。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十三五”期间,我国易地扶贫搬迁取得了决定性成就,搬迁960多万贫困人口,同步新建了约3.5万个安置社区。在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后,后续扶持最关键的就是产业。乐业才能安居。解决好就业问题,才能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防止返贫。其中最需要帮扶的是“4050”人员。

  “4050”人员是指处于劳动年龄段中,女性40岁以上、男性50岁以上的人员。一般来说,他们技能单一,大多数只会种田养殖,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学习能力弱,难以在劳动力市场找到活干。

  但是,“4050”人员在移民新区中却又是非常重要的群体。从生产角度看,由于年轻人基本都进城打工,移民新区发展生产平时主要靠“4050”人员,他们是建设移民新区的主力军,也是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依靠。从生活角度看,“4050”人员上有老、下有小,是家里的顶梁柱和核心。有他们在,家庭就有凝聚力,年轻人就会回家,移民新区就会保持活力。可以说,解决好“4050”人员稳定就业问题,就能保证移民新区繁荣稳定发展。

  有关地方的实践表明,目前“4050”人员基本以就地就业为主,主要有三个较好途径。

  一是引导农产品加工产能向移民新区周边聚集,援建一批劳动密集型扶贫车间,比如农产品分拣、服装加工、制鞋等,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将有条件的移民新区纳入产业园体系,让农民转为工人,推动搬迁户与带贫主体建立稳定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其中,要继续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引进东部企业参与开发建设,充分运用东部地区的资金、技术、市场和经验优势,建立稳定的加工生产和销售渠道,将移民新区优势特色产品不断销往更广阔的市场,确保“4050”人员长期稳定就业。

  二是在移民新区因地制宜设置一批扶贫公益性岗位,包括保洁、环卫、水库看管、蔬菜采摘、护林员等乡村公益性岗位。这些岗位主要针对身体不太好和身体有残疾的弱势群体,在家门口就业,既照顾了他们的身体特点,实现了人尽其用,还增强了他们追求幸福生活的自信心。公益性岗位具有收入稳定等优点,要大力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不断拓宽移民新区弱势群体就近就业渠道,保障他们有稳定收入,防止返贫。

  三是发展融合产业。近年来,一些移民新区通过土地流转大力发展融合产业,通过农产品生产、储藏、加工、综合利用、销售、餐饮、休闲旅游、医疗保健等一体化融合发展,促进产业链延伸,提升价值链,使农民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利益共享。其中,农产品生产环节主要吸纳“4050”人员就业,有力促进了他们增收。

  综合来看,在诸多就业渠道中,发展融合产业是一个很好的方向。比如宁夏银川市的闽宁镇原隆村,通过土地流转大力发展“光伏+”“葡萄酒+”“旅游+”等产业,既吸引了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在二三产业工作,又吸纳了大量“4050”人员在一产环节就业,很好地兼顾了不同年龄段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既着眼当前巩固扶贫成果,又放眼长远发展,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编辑: 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网评

e网评

现场·我在我思

来论·工事工评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