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刘文宁-正文
站在残垣断壁的古迹旁
恬然
//www.auribault.com 2016-04-13 来源: 中工网—《工会信息》
分享到: 更多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西汉海昏侯墓挖掘成了一大新闻,不仅考古界震动,普通人也颇有兴致。400多件墓中文物北上京城,首都博物馆人头攒动。多数观众感兴趣的是出土的金锭、火锅、酿酒器等,而考古专家告诉我们,更有价值的,是书简、器物铭文这些承载 重大历史文化信息的文物,“考古不是挖宝,不是什么贵重什么重要。”

  下班路上,听车里一个广播节目中,一位长城保护专家说了一句话:应培养游客欣赏历史沧桑的眼光和品味——心里一动。欣赏沧桑,大意应是指欣赏那些外形不起眼、不壮观、不漂亮,甚至有些破破烂烂的文物古迹之美,比如只剩下一个土堆的古迹、一间破房子的名人故居等。

  在希腊雅典的奥林匹亚遗址,仅存的断壁残垣、巨大的古老石柱,丝毫不会掩盖古迹的文物价值,更会唤起参观者对其昔日辉煌的追忆,唤起对奥林匹克精神发源地的敬重。

  在英国威尔特郡,有一处著名的巨石阵,是新石器时代的文物,距今约有4000年历史。蒋勋在《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一书中说:它们是非常近似建筑的大地上的遗迹。在圆形的基地上,一些被裁切的巨石,像柱子一般矗立着,围成一种庄严的空间。它们使人们联想

  到后来的宗教祭祀的殿堂。如果参观者只是把它们看成几块破石头,那无论如何也读不出那种“不可动摇的庄严、崇高、神圣”之美。

  在柬埔寨吴哥遗址,有一处叫做“崩密列”的景点,游人不多,因为它没怎么开发,很多建筑保存了被发现时的原貌。横七竖八的石柱,缠绕宫殿的树藤,将游客穿越般带入上千年前古老的神殿,想像着在那遥远的岁月,一群工匠为他们心中的神灵,建造着一座座宏伟的殿堂。这样的古迹,满目沧桑,但文物价值同样很高。

  欣赏这种沧桑之美,先要有一颗对文物古迹的尊重与敬畏之心。

  记得在山西某市旅游,一进入城中心,一眼望见一座雄伟、恢宏的“古城墙”,居然是崭新的,立即有种时间穿越感——这是到哪儿了?横店影视城?这城墙怎么会这么新?

  想来,当地曾经一定是有古城墙的,被毁坏了。于是,城市规划者大笔一挥,让千百年前的古城墙重新“巍然屹立”在人间,甚至成了城市地标。只是这地标算“神来之笔”,还是城市败笔,我不敢肯定。

  我国城墙有着4000多年的筑造史,不同形制、不同规模的城墙以其各自独特的魅力,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可惜的是,这些城墙大多没能熬过岁月的折磨。据一家民间机构公布的数据显示,1949年时,我国尚存1000多座城墙,而至今仅剩20余座城市保留了城墙,其中墙体能全线贯通的不到10座。

  南京、西安等8家城市正联手以“中国明清城墙”之名,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如果申遗能更好地保护古城墙,则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这8座明清城池分别代表了明清时期的都城、二级王城、府城或州城和卫所等城市体制,完整构建了明清两代不同城市级别、不同地域范围,具有内在关联性的中国城市制度体系。其中,南京城墙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古城垣,蜿蜒盘桓达35.3公里,是8城市城墙中唯一的京师城垣;西安城墙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城墙之一;辽宁兴城城墙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城,见证过袁崇焕的“宁远大捷”。

  没那么大名气、只剩个一个土堆的古城墙,有的维持原状,有的做些文化介绍性展示。比如,北京有处元大都城垣遗址,遗址公园内立有《元大都城垣遗址》碑,简要介绍了元大都城墙七百余年沧桑变迁,成为人们追忆元大都当年盛景的好去处。

  最怕的是拆旧建新,天天琢磨着怎么把老祖宗的东西变现,怎么把千百年留下的文物变成自己的聚宝盆、摇钱树,拆掉真文物,建个不伦不类的假古董,实在是眼光太短浅了些。

  站在古迹即使是残垣断壁的古迹旁,欣赏历史的沧桑,说到底,少不了一种心平气和看待历史与文明的心态。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历史演进到今天,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好好珍惜它,我们才对得起它。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