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刘颖余-正文
马拉卡纳之夜,天涯共此时
刘颖余
//www.auribault.com 2016-08-20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当我打开电脑写这篇手记的时候,已经接近巴西时间8月19日凌晨2点半。晚上8点从新闻中心出发到马拉卡纳体育馆,再从体育馆回到媒体村,这一趟采访用了6个多小时。坐在返程的班车上,几乎每个记者都在打盹,大家真的太累了。

  不太明白为什么组委会要把女排比赛的时间安排得那么晚,非要10点15分才开赛。我想,他们的初衷应该不会是考虑中国观众看电视的方便吧。因为按照东道主的计划,今晚在马拉卡纳体育馆进行半决赛的应该是东道主才对。谁又能料到,小组赛看起来状态平平的中国队会“爆冷”呢。

  这样的安排无意中方便了中国的电视观众,却苦了来巴西采访的中国记者。不过,中国女排在里约的出色表现,还是让中国记者们乐于“受苦”。例如我乘坐的这趟班车,几乎爆满,绝大多数都是中国记者。有趣的是,班车上还多了几位中央重要媒体的“司局级”记者。这些人通常都是坐镇指挥的,赛场上难得一见,但女排的比赛看来就是不一样。什么是女排情结?这大概就是一种证明吧。

  马拉卡纳体育馆,比邻著名的马拉卡纳体育场,堪称巴西排球的圣殿。虽然没有巴西队出战,但现场观众依然不少。等到比赛开始时,已有接近八成的上座率,可见巴西人对于排球项目的喜爱。

  赛前的球员介绍,伴随着激越的音乐,让人心跳加速。当中国国歌响起的时候,全场的中国人都在跟着高唱。在异乡的土地上,这种感觉有一种特别的神圣。

  比赛开始了,中国队的姑娘们似乎有点慢热,第一局最多时曾经落后7分。眼看形势不好,郎平令旗一挥,遣上替补二传丁霞换下老二传魏秋月。此招立马见效,中国队在追到13平后夺回了优势,最终以27比25逆转拿下首局。

  逆转,成了这个晚上的主旋律。首局中国队逆转荷兰队,第二局荷兰队逆转中国队,第三局中国队再次逆转荷兰队。第四局,中国队一路领先,荷兰队努力想逆转,但终于无力回天。1比3,大比分看起来并不大,再看看小比分,居然每局胜负分差只有两分。显然,这是一场激烈的比赛,无愧于奥运会半决赛的分量。

  不仅场上运动员争夺激烈,场下双方啦啦队也斗得不亦乐乎。荷兰观众的厉害之处在于加油口号统一,且富于韵律。此外,他们还会带动全场观众嘘中国队的发球。咱们中国观众似乎不兴这个,不过入乡随俗,打到第三局时,中国啦啦队也终于学会嘘荷兰队发球了。还别说,这招真管用,比赛最后阶段荷兰队发球连连失误,拱手让出胜局。

  当惠若琪扣中最后一个球时,中国队的姑娘们和教练员们都像疯了似的冲进场地,紧紧拥抱在一起。和上场比赛大家哭成一团不同,这次大家都在开心地笑着,只有替补小队员龚翔宇掉了泪,郎平见状赶紧上前抱着她一通安慰。

  也许,姑娘们的泪水要留到下一场比赛去释放。在这个美好的马拉卡纳之夜,还是先让我们高兴一会儿吧。

  感谢荷兰队,她们打了一场勇敢的比赛;感谢荷兰队的啦啦队,正是她们的存在,才让这个赛场显得如此多姿多彩;也要感谢场地里的各色工作人员,他们为我们展示了真正的巴西排球文化。

  遥想万里之外的中国,一定有许多人守在电视机前陪伴女排的每一步征程。他们无法想象马拉卡纳这个夜晚的美丽,但天涯共此时,大家热爱女排的心都是相通的。(本网里约热内卢8月19日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