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那一种刻骨铭心的相爱相杀-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 时政 评论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企业 工会 维权 就业 论坛 博客 理论 人物 网视 图画 体育 汽车 文化 书画 教育 读书 娱乐 旅游 绿色 城建 社区 打工

中工评论

刘颖余

【声音】那一种刻骨铭心的相爱相杀

工人日报—中工网 刘颖余
2019-04-30 07:21:04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刘诗雯在颁奖仪式上。 新华社记者 逯阳 摄

  大概没有哪种国际大赛像世乒赛那样,总是能令国人气定神闲。幸福的世乒赛总是相似的——中国在团体世乒赛上输球还得追溯到2010年,单打丢冠则远至2003年。试问中国体坛,有哪个项目能如此霸气?国球之誉,真真实至名归。

  或问,既然横竖都是中国赢,那球迷还看个什么劲儿?非也,一是可以看过程。从过程看,每届世乒赛都有不一样的精彩,也总会有横空出世的黑马。比如2005年上海世乒赛放高球放死一众中国高手的梅兹,本届世乒赛把中国正胶发扬光大的瑞典大个子法尔克,他们带给球迷的惊喜和刺激总是让人回味无穷。二是可以看中国“内战”。中国选手之间对决,球迷司空见惯,但一旦搬至世乒赛这样的大赛场,其精彩其刺激一点也不亚于中外对决,从惨烈程度看,则更非中外对决所能相比。

  比如本届布达佩斯世乒赛,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两场比赛便都是两场“内战”,一场是女单半决赛刘诗雯对丁宁,另一场是女单决赛刘诗雯对陈梦,最终的结果大家知道了,两场“内战”成就了28岁的刘诗雯。她在经历三次世乒赛决赛后,终于破茧成蝶,一圆世乒赛女单冠军之梦。这个冠军来得晚了些,但正如刘诗雯所说,她的表现“值得这个冠军”。

  刘诗雯可谓天才少女,19岁就夺得世界杯冠军,2009年首次参加世乒赛,就进入四强,职业生涯看似顺风顺水,但谁也没想到,随后的日子她过得并不顺心——2010年,女乒弄了个兵败莫斯科,刘诗雯正是事件的主角。2013年和2015年,刘诗雯两次杀进世乒赛决赛,结果都输给了自己人。尤其是2015年苏州世乒赛,她在大比分领先的情况下,对手丁宁意外受伤,反而打乱了她的节奏,最终把冠军“拱手相让”。这也直接导致她无缘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单比赛。过去一年多,她的状态也难言出色,甚至一度面临没有主管教练的窘境。本次世乒赛队内选拔赛,她也只是名列第五,是压着及格线来到布达佩斯的。但好在刘诗雯没有放弃。她直言在世乒赛封闭训练中,把自己练得“精疲力尽”。而这样的魔鬼训练最终成就了迟来的世界冠军。

  没有谁命中注定就一定要拿到世界冠军,国际乒联也从不欠谁一个冠军,所有的冠军都要靠选手用实力、意志、勇敢、坚韧去赢得。而对于中国选手来说,他们常常感觉最难的不是打败外国选手,而是要踩着自己的队友前进,直至到达巅峰。那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相爱相杀,不只是刘诗雯,所有的杰出选手都经历了这样艰难的心路历程。

  刘诗雯曾在本届世乒赛半决赛后,回答现场主持人提问“更愿打陈梦还是王曼昱”时,笑言:“谁都不想打”。我感觉,这并非一句玩笑话,或许正是实话实说。中国选手之间的比赛,一是双方非常熟悉,技战术毫无秘密可言,二是没有教练临场指导,全凭选手现场掌控。选手更容易感觉孤立无援,没有强大的心理作保障,就很难成为笑到最后的那个人。中国“内战”无比惨烈,皆源于此。

  还能作为此种惨烈佐证的是,刘诗雯在本届世乒赛半决赛中,分别送给丁宁和陈梦各一个11比0。这不合常理的举动,却得到了网友一面倒的支持,大满贯得主李晓霞也送上了理解和尊重,刘诗雯更是搬出了乒协主席刘国梁来做“救兵”,说赛前刘主席就讲过,没有规则要求球员一定要让分,只有每一分全力以赴才是对对手的尊重,“这一切都是自然发生的”。

  有网友说得好,“连续打出11比0的刘诗雯,绝不是不慈悲,而是她太知道慈悲背后的结局。”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指四年前的苏州世乒赛女单决赛,但显而易见,正是因为有那样刻骨铭心的经历,才有今天刘诗雯一分都不让的决绝。

  竞技体育从不需要怜悯,理解运动员那样的决绝吧。11比0只是为了竭尽全力争取胜利,和敌意无关,也无损队员赛场下的友谊。据央视的新闻报道,刘诗雯在女单颁奖仪式候场时,就分别给丁宁和陈梦道了歉,而队友也纷纷表示“没事”。那一刻,几个小姑娘笑意盈盈的样子真的美极了。

  队内比赛“让球”曾是国乒一种悠久的光荣传统,但自本世纪以来,“让球”之风日渐没落,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残酷的队内竞争。从让球到相爱相杀,一方面是国乒更加强大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对选手个性和个体利益的尊重,公允地讲,其实是时代进步的见证。所以,我相信,那一种刻骨铭心的相爱相杀,未来还会经常发生,并带给球迷更多的感动。

编辑: 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公共场所配备AED,难么?

    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分钟就有一人因心脏猝死而离世,这不是一个小数字,不幸者中有六成发病于医疗机构之外,如果当时身边有AED,悲剧或可避免。

  • 中工时评:观大学生当环卫工,到底值不值?

    当“90后”“女孩”“高颜值”这些关键词与“环卫工”挂钩的时候,很多人又开始不理解了。

  • 中工时评:厚植工会维权工作含金量

    党的十九大以来,为了进一步履行好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责,全国工会对标目标任务,细照不足差距,在既有的维权制度体系内做足功课,在开辟新的维权通道上用心用力。工会维权工作的含金量越来越厚重。

  • 中工时评:安全帽质量要从源头抓起

    近日,一段名为“一线工人安全帽”的短视频在网上引发热议,一名工人用一线工人用的黄色安全帽和工地领导用的红色安全帽相撞,结果黄色安全帽被撞碎。视频中,这名工人还表示,最结实的是监理的保险帽。在短视频的相关评论中,有许多工人反映自己所在工地上,也有类似情况。

人物

  • 善良坚强的孩子是社会的希望

    2010年,年仅12岁的邵帅为了挽救母亲献出了自己的骨髓,随即休学。面对命运的打击,邵帅坚定不移,“我的命是妈妈给的,我救妈妈天经地义!”2013年,邵帅获得首届“最美孝心少年”称号。

  • 新时代·铁路榜样丨刘博:信号工的逆袭,绝不是一个梦

    1982年的年轻信号工,已将全国技术能手、全路技术能手、火车头奖章、辽宁省劳动模范以及中国铁路总公司“铁路工匠”等18个荣誉收入囊中,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成为遨游在数字世界里的“数据大师”。他的逆袭人生是怎么实现的呢?

  • “大衣哥”有没有不被围观的权利

    就在这个月,新京报的一个采访组来到山东省菏泽市单县朱楼村,实地观察大衣哥朱之文(2011年《星光大道》月赛冠军)的日常。几名记者在朱楼村呆了5天后,带给我们的是7847字的干货,比较全面地再现了围绕着大衣哥所发生的各种人和事。

  • 凡人善行托举精神高地

    今年3月20日,安庆石化88岁的退休工人许惠春因病去世。子女在整理老人遗物时发现一沓厚厚的汇款单,署名“李记”。29年来,一笔笔署名“李记”的匿名捐款寄往受灾地区、困难家庭,但“李记”是谁、在哪里等谜题始终没有解开,直到许惠春老人去世。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