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双一流”建设不是“炫资本”,更不是以等级化来“拉仇恨”。能不能培养出真正高质量的人才,适应未来的国际竞争、适应现代化发展需求,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据6月29日《新京报》报道,教育部日前通过官方网站宣布一批“985”“211”工程建设的文件失效,引发了公众要废除“985”“211” 高校的传闻。对此,教育部回应称,中央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做出新部署,将把“985工程”“211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特色重点学科建设”等重点建设项目,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目前正在研究制定实施办法和配套政策,拟于今年启动新一轮建设。
将过去的“985”“211”两项工程纳入未来的“双一流”建设,不少人有相见恨晚之感。不可否认,一段时间以来,两项工程的建设让我国一批重点高校和学科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其中存在的身份固化、重复交叉、缺乏动态竞争机制等问题,也一度被业内人士屡屡提及有待改革;前些年一些院校为赶上“211工程”的末班车,做了不少努力,只是在“僧多粥少”的现实下,多数院校只能是“英雄气短”,不仅无缘两项工程之名,在师资、经费甚至项目资源深度等利好和实惠上,也被“985”“211”学校甩了好几条街。此外,一些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晋升时屡被“985”“211”等硬杠杠卡壳后的抱怨,虽不乏就业压力之下的非理性因素,却也能说明一定问题。
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如今,顶层设计中创新重点学校建设机制的新思路值得肯定,改革成果拭目以待。从长远来看,打造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我们究竟该靠什么?
教学水平、师资质量、就业率、科研成果……这些都是跻身名校的考量因素,国内不少高校越来越有意识在这些方面丰盈羽翼、提升实力。只是现实中,我们还面临诸多沟沟坎坎。
“双一流”的殊荣不是建几座豪华大楼、抢几个明星、改个气势磅礴的校名,就能自动送上门来,不是躺在钱袋上睡大觉或是靠排行名次就可以混日子的。眼下即将施行的“双一流”改革,对名校的评审标准和资金发放都将会有新的机制,这无疑会调动更多大学的积极性,但如果缺乏危机意识、竞争意识,认为一旦被封为名校,就进了“保险柜”,就可以坐享其成,甚至止步不前,在“双一流”建设的路上注定行将不远。
在教学和科研上,如何在制度上切实引导高校营造重视教学、潜心科研的学术氛围,重视高校自身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十分必要。让每个教师都能心无旁骛地做好本职工作,乃高校的立身之本,更是名校应具备的必要品质。
在支撑力量上,除了公办高校,社会办学力量同样需要力挺。由于历史和国情的原因,我国著名高校多以公办为主,近年来一些民办高校的崛起引发了教育理念的变革,可民办高校的发展却举步维艰。不久前南方科技大学毕业生求职时被用人单位误会为来自“野鸡大学”,道出了国内民办高校亟待得到外界更多支持与认可的现实。
此外,对于大学的评价标准和机制也应该更加完善和科学。如果各类高校排行榜能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对于高校来说是一种激励,对于公众在准确评判各高校及专业来说,也更有引导意义。进一步说,大学若能脱离“术”的层面,积淀更多的人文精神,形成更优秀的价值、品格,那么,名校自然更是名副其实。
“双一流”建设不是“炫资本”,更不是以等级化来“拉仇恨”。能不能培养出真正高质量的人才,适应未来的国际竞争、适应现代化发展需求,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顾 昀:“双一流”能否终结“钱学森之问”2015-11-06 |
建设“一流大学”:找出差距是第一步2015-11-10 |
建设“一流大学”:找出差距是第一步2015-11-10 |
孙其信:农业大学如何实现世界一流目标2016-01-07 |
一流大学的核心是质量2016-03-24 |
一流大学的概念是模糊的2016-03-25 |
高职院校不能缺席“世界一流”创建2016-05-23 |
更该为何江身上的责任感点赞2016-05-31 |
举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理所当然2016-06-30 |
期待“双一流”实现对高校的“精准扶持”2016-06-30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