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韩韫超-正文
【打工路上】关爱农民工,城市管理不妨更细致些
《工人日报》—中工网评论员 韩韫超
//www.auribault.com 2018-07-05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近日,有媒体刊载了一组照片——凌晨2点的南京安德门地铁站外,几十名农民工,身着内裤,在马路边休息。其中几位为了抵御蚊虫还带上了蚊帐。他们来自安徽、江西各地,在此打工,因为住不起酒店,只能将随身的衣服被子放在地上,以供休息。

  炎热的夏季里,农民工在马路边席地而睡,令人心酸,马路上虽是便捷的纳凉之所,但直接在街边打地铺不仅对自身来说不安全,而且影响到路人的行走,有损市容形象。这背后或许因为是临时打短工没有固定住所,或许是简陋的工棚里拥挤闷热难耐,无论是哪种原因,如今睡大街的这种无奈选择,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很多外来务工者在城市生活条件的艰辛,尽管近年来农民工的收入整体有所提高,但面对养家的重担,不少农民工依旧在外过着节衣缩食的勤俭生活,毕竟自己多省一点,就能给家里多留一点。

  农民工作为城市建设者,为城市的日新月异做出了很大贡献,但自己的生活却往往并不体面。在不少人的印象里,他们或背着大包小裹出现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或一排排地露天席地而睡、或三五成群地蹲在路边吃饭……这些为城市人所熟悉的场景,甚至构成了对农民工群体的全部印象。每一种不体面背后,或许都有着复杂的原因,但更多的还是反映了农民工群体的多种现实需求——如果能为其提供廉价便捷的统一物流渠道,建造尽可能舒适的工棚宿舍,设置挡风避雨纳凉的免费场所,类似的心酸场景也许就会少一些。

  不可否认,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城市为外来务工人员在户籍、医疗、教育、就业、社保等方面敞开了大门,创造多种条件帮助其融入城市生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市民。同时,也应该看到,在某些不太起眼的领域和环节,这一群体的需求却被选择性忽视。这种忽视,是想当然地认为他们天生就喜欢亲近“自然”,就忍受得了拥挤和喧嚣,就应该埋头苦干、负重前行……其实,遍布城市里的打工者也和每一个城市人一样,向往舒适平静的生活,有闲有钱,受人尊重和礼遇。

  对农民工群体来说,这种需求真实地存在着,有关职能部门和用工企业不能后知后觉;如今城市里的各项公共服务都在强调以人为本,对农民工的服务意识同样不能慢半拍。多少个日夜,千千万万农民工辛勤劳动,参与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相应地,城市竭诚服务农民工群体的脚步,也要跟上务工时代的步伐。

  曾经,一句“来了就是深圳人”让人倍感暖心,如今看来,给外来务工者家的感觉,不仅需要城市拥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和魄力,还需要城市公共服务在更多细微处发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服务农民工的意识和行动,是城市对他们所做贡献的“反哺”,更是关怀农民工的一种本分。从更长远看,建设农民工友好型城市、提升城市文明程度,让城市更有亲和力和人情味,将成为见证城市软环境、体现城市温度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实现这一目标,城市管理者和用工方要多些“绣花”精神,每位市民也应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