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汇·第二届贵州工匠|陶瓷艺术大师张禄麒:牙舟古陶追梦人 - 人物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工匠汇·第二届贵州工匠|陶瓷艺术大师张禄麒:牙舟古陶追梦人

来源:中工网
2022-11-02 19:22

曾翻开《平塘县志》发现这样的记载:“牙舟陶瓷生产始于明代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如今,牙舟陶不但是贵州陶瓷艺术中走出大山的“精绝”之作,更名列中国十大名陶之一。

在当地颇有名气的70后张禄麒,出生在牙舟古陶产地平塘牙舟一个陶艺世家,是张氏第八代传人,贵州省工艺美术大师,这位当年跟随父辈天天“玩泥巴”的少年,也许没有想到多年以后竟然肩负起了让牙舟陶生命延续下去的重任。

“我从小就跟我父亲学制陶,9岁时就掌握了采泥、拉坯、粘贴、上釉、入窑等制陶工艺程序。”张禄麒告诉记者,自己本身肩负着将家族陶艺传承的重任,作为牙舟陶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如何将牙舟陶更好传承并发扬光大,陶艺之路任重道远。

1992年,张禄麒进入贵州省轻工科研所学习陶艺造型设计,之后又赴深圳学习陶瓷设计,陶艺和眼界与日俱增。

2005年,张禄麒回到家乡,童年记忆中“家家户户制陶”的盛景早已不见。由于上一代的制陶人日益老迈,干不了练泥、拉坯、上釉、烧窑这些既要体力又要精力的活儿,而日趋发达的交通,联通了曾经的山区小镇和外面的世界,年轻人不愿继承陶艺,纷纷外出打工。加之工业化进程加快,机械品对传统手工艺品的冲击,牙舟陶开始衰败,面临失传。

为了让牙舟陶重放光芒,2006年6月,张禄麒多方筹集资金在原来老陶瓷厂的地盘上建起了牙舟工艺美术陶瓷厂,并招聘了20多名技师和工人,拯救这一濒临消失的民族文化。

“制作牙舟陶的过程每一步都马虎不得,就像一条链子,断了哪一扣都是废的,要做到心、眼、手三者合而为一。”多年来,张禄麒始终怀揣着一颗匠心,他说陶瓷厂里虽然已经有了一整套的现代化机械,但拉坯、塑形、雕刻、烧制这些工序仍然保持着全手工的传统工艺。

捏在手里的“白鳝泥”,张禄麒说这是牙舟镇最好的财富,能承受1200℃到1300℃的高温而不变形,黏性好,不上釉而富有光泽。牙舟陶有柴灰釉和玻璃釉两种,当地一种叫“土子”的铁质富集物,加过柴灰可制成土釉,即柴灰釉,呈深褐色。

经过多年努力,立志承传祖业的张禄麒再度让牙舟陶声名鹊起。如今,他创办的“平塘牙舟古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已成为平塘县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家民营企业,产品不仅走向省内外市场,更远销美国、英国、法国等十多个国家,许多精美之作曾被选送日本、朝鲜、丹麦、芬兰等国展出。

2008年,“牙舟陶器的烧制技艺”入选“传统手工技艺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美术馆民间部已经先后收藏了100多件牙舟陶作品。

为了让牙舟陶制作技艺的继续传承下去,张禄麒先后组织举办多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班,为易地扶贫搬迁点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就业平台。2019年,平塘牙舟古陶文化公司共吸纳当地就业人员70多人,给当地带来了上百万收入。

“看着一件陶器如何从土胚经过拉胚、入窑、烧制变成一件艺术品,因为烧制的不可预知性而充满了等待与期许,这种感觉是电窑和瓦斯窑无法比拟的。”张禄麒说,牙舟陶最终要回归到它本真的属性,他愿意用一生的时间一点点深入地探寻,希望有更多的爱陶人士来这里投资办厂,共同做大牙舟陶的品牌和规模。

(原载于2020年6月25日贵州省总工会微信公众号“81号工馆” 劳动时报全媒体记者 孙妤

责任编辑:李方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